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机遇与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制造业经历了“向苏联学工业体制”到“改革开放,企业代工”,再到“中国制造的崛起”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国产”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中国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后来者,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便完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对制造业政策的放开,中国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从1978年到1998年,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的比重增长到6%。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制造业更是大规模扩展,截至2007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比重增长到13%,仅次于美国。

中国制造业在完成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阻碍,即中国缺乏核心的自主技术,特别是在高端专用芯片上,计算机和服务器中95%的芯片依赖进口。从2008年开始,中国制造业开始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在此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如华为、美的、小米、大疆和格力等。

目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推动着中国走上智能化道路,“智能制造”更是各国工业发展的制高点,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实现传统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更多地吸收和借鉴国外经验,中国在2014年与德国签署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推动两国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合作。

借鉴了德国的“工业4.0”经验,2015年,我国针对智能制造也制订了行动计划,即由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目前该计划已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点工作。《中国制造2025》将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到2045年,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如图1-8所示。

图1-8《中国制造2025》的阶段进程 dOh8wcH3OiIGKpttdq+J0t+kaPyNxd7gHYeHwheiQsB2xOUoG7KfhXiP1tqAvs2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