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茵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2007级本科学生
。当年能够考进这个系的同学,在音乐能力上绝非等闲之辈。作为音乐教育系教师,我教过2018年之前的每一届学生 ,我充分了解他们的专业基础优势。
在获得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本科学士学位之后,陆茵再接再厉,获得香港浸会大学音乐系钢琴教学法硕士学位。学成归来,她加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音乐系,成为该校专业教师队伍中的一员。
今天,我为陆茵的新作《小学音乐教材歌曲钢琴伴奏集》写序,在为学生的努力和才华赞叹之余,内心颇感欣慰。虽然她身在高校,但目光未曾离开过我们为之服务的基础音乐教育领域,学有所用,用得其所,真 可谓“不忘初心”。
对于陆茵的新作,我持充分肯定的态度。《小学音乐教材歌曲钢琴伴奏集》编写的基础是教材歌曲,其编写目的是辅助歌唱教学、提升教师钢琴伴奏的编配能力。
在我国基础教学领域中,歌唱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无可替代。从历史上看,清光绪四年(1878年),上海正蒙书院便设有“歌诗”一科。学校正式设立歌唱课始于1912年的《小学校令》,同年11月制定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规定:“唱歌要旨,在使儿童唱平易歌曲,以涵养美感,陶冶德性。”195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关于执行“小学教学计划”的指示》,将音乐课改称唱歌课。1956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唱歌教学大纲(草案)》指出“小学唱歌课是全面发展教育中完成美育的手段之一”,并强调所学歌曲“应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应能为儿童所理解与接受,并且是儿童唱歌技巧所能负担的”。到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规定“在小学开设音乐课”,“音乐课”的名称才替代了“唱歌课”。
从上述历史脉络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歌唱一直是音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在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钢琴伴奏能力存在巨大上升空间,钢琴伴奏编配是亟待克服的技术难点。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歌曲伴奏课程的实用性有待强化。高校学生在获得一定的钢琴演奏基础之后,需尽快建立应用型歌曲配弹的概念。这一点,上海音乐学院的孙维权教授曾十分中肯地指出“认真分析车尔尼599钢琴练习曲中使用的那几个和弦,便可应对基础教育中相当一部分歌曲的伴奏编配”,也就是说,在歌曲钢琴伴奏配弹方面,深入浅出的可能性一直是存在的。
陆茵编写的这本《小学音乐教材歌曲钢琴伴奏集》,正是把技术、理论与一线教学实际需求连接起来。她凭借自身扎实的音乐基础,以及十几年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与舞台表演所积累的经验,编写而成的这本教材歌曲钢琴伴奏集,是对基础音乐教育领域音乐教师从业能力提升的强有力支持。她精选的100首风格多样、生动优美的歌曲,均出自我国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材,这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最直接的教学参考与切实可行的帮助。
在这本伴奏曲集中,陆茵根据歌曲的不同风格特点,采用了多样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编配,并根据歌曲的不同特点,采用带旋律的伴奏及不带旋律的伴奏手法,在方便一线教师进行自弹自唱训练的同时,还可以引导他们从中学习不同的织体编配手法。为了更贴近真实的教学情境,本书中所有歌曲均沿用音乐教材中的定调进行编配。陆茵还为每一首歌曲添加了前奏,使音乐更具完整性,也使学生们在演唱的时候有充分的音高预备,对学生的听觉、音准水平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作用。这本伴奏集除了为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帮助之外,同样也可以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解社会、对接基础教育的机会,他们通过对伴奏集作品的演奏,可以看到课堂教学的技术问题,以及基础教育中教材歌曲选择的审美倾向与价值观判断等。
毫无疑问,本书的出版不仅体现了陆茵在音乐教育领域精湛的学术造诣,还体现了她十几年来在音乐教育领域努力奋进的精神,以及作为音乐教育者的社会责任与情怀。令人欣喜的是,除了本书的编写与出版,她的个人学术成果还包括主持、参与教改项目2项、省级课题1项、出版专业教材1本、发表论文11篇等。
——后生可畏!年轻人在事业上的追求,一步一个脚印。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陆茵一如既往地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高歌猛进,佳作迭出!
余丹红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音乐教育系主任(2002—2018)、图书馆馆长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理事(2020)
亚太地区音乐教育协会(APSMER)理事(2009,2013)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2022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