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从体表外观观察,呈现出以正中矢状面平分为的两侧对称面,其以骨骼作为支架,脊柱作为中轴,呈现水平状分节结构,如椎骨、肋、神经节等结构在发生上均以纵轴为中心依次水平排布。中枢神经系统靠近躯干背侧,内脏则靠近腹侧,四肢在直立位(解剖学姿势)下,上下两对排于两侧。人体的两侧对称的形态仅限于体表,在体内,器官则并非完全对称,如胃位于左侧,肝的右叶大而左叶小,左肺分二叶而右肺分三叶等。即使在体表,总体观察到的对称也是大致的,如上肢因劳动习惯等可能造成左右体积和外形并非完全对称吻合。
人体的体表按照部位可以分为头、颈、胸、腹、会阴(盆部)、脊柱区、上肢和下肢8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有若干分区(详见各章)。对人体的各部分描述均在直立位(解剖学姿势)基础上进行。
在直立时,人体体表可分为前面观、侧面观和后面观(图2-1,图2-2)。从前、后面观察,人的头位于最上方,头部下方变细形成颈部(或项部),其是头部的重力支持器官,也是头部运动的主要动力。由于人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直立行走运动,上肢已从原来的支撑和行走中解放出来转变为以支持服务和劳动为主的器官,因此上肢比下肢细小,垂于躯干两侧,且上肢带骨,即肩胛骨和锁骨架于躯干上方,使得两侧肩距明显增宽(女性稍窄于男性)。下肢因起到重力支持和直立行走的关键作用,较上肢粗大,但其整体呈现上粗下细的形态,足前后加长,成人足部长度约为其前臂长度,作用为增加支持面积,起到保持人体直立的稳固性作用。因此整体观察人体,表现为上宽下窄,其中最宽处为肩部(女性可能为髋部),两足支点较靠近中线,因此静止站立时,两足分开一定距离可以使得站立更加稳固和省力。
经过长期进化,人体的结构已经完全适应人体的直立和各种劳动姿势,在人体直立姿势中,躯干和上肢属完全伸直,使得人体各个节段的中心都能大致落在相应部位的关节上以发挥直立支撑作用,尽管头部的重心在寰枕关节稍前方,但是由于颈椎曲度,头的大部分重量仍可得到整个颈椎的支持。因此,人体的进化可使其在直立姿势中,仅有少量的骨骼肌活动,运动关节和韧带等被动组织,使得躯干稍向后仰,髋关节、膝关节均伸直,以维持平衡,从而实现直立姿势中最少的能量消耗。
前面观
侧面观
后面观
图2-1 成年男性直立前、侧、后面观
前面观
侧面观
后面观
图2-2 成年女性直立前、侧、后面观
从人体的侧面观察,人体并非笔直,脊柱具有4个明显的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其中胸曲、骶曲弧度向后为先天形成,即胚胎时期脊柱呈现团缩状,出生后随着人体的发育和生存需求增加,后天形成弧度向前的颈曲和腰曲,从而使人头部抬起,并能坐起且直立,并使人体的重力能够顺利传递到足部。以成年人的侧面观作重力线(图2-3),以此为基准可见,胸上部、臀部、小腿凸向后,位于重力线后,而头、胸中部、胸下部、腹部和股部大部分区域位于重力线前,即人体大部分重心位于重力线前,而脊柱的4个生理性弯曲对于这种偏重现象发挥了一定的调整作用。但是为了维持直立时的平衡,人体的背部肌肉必须间歇性收缩,即从前往后拉动人的重量,因此久站容易导致人体的背、腰部肌肉疲劳。
人体的重心并非固定,通常成年人平均重心位于第2骶椎前方约7 cm处,即髋关节额状轴的后方且高于此轴4~5 cm。而受到人体的食物摄入、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等因素影响,人体的重心会呈现动态变化。如吸气膈肌下降,重心随之下降;呼气膈肌上升,重心也随之上移。因此呼吸作用可使得人体重心在5~10 mm间上下摆动。而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体形的人,重心也有差别(图2-4)。女性因为骨盆发育特点,其重心较低。儿童头身比例大,因此重心较成人要高。
图2-3 人体重力线
图2-4 男、女重心位置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