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表面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分支之一。在讲述人体表面解剖学之前,先要明确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及其发展简史。
人体解剖学 (human anatomy)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形态学的范畴,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之一。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目的是让医学生能够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与毗邻关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为其他医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人体结构的记载,西方是从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前377年)开始的,他认为人的心脏有2个心室和2个心房,并对人的头骨也做了正确的描述。希腊的另一位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通过动物解剖,提出心脏是血液循环中心,并把神经和肌腱区分开来。古希腊医学家赫罗菲拉斯(Herophilus,公元前335—前280年)发现并命名了“十二指肠”“前列腺”“睫状体”“视网膜”“乳糜管”和“淋巴”等。盖伦(Galen,约130—201年)的《医经》是记录比较完整的解剖学论著,也是16世纪以前西方医学的权威巨著。15—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科学艺术蓬勃发展,也促进了解剖学蓬勃发展。如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年)解剖过30多具尸体,他用蜡液灌注人体管道,探查血管的走行,证明血管起源于心脏;将空气吹入肺中,证明空气不是由呼吸道进入心脏;绘制的人体骨骼解剖学图谱精细正确。
维萨里(A. Vesalius,1514—1564年)是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人,通过亲自解剖尸体,细致观察,于1543年出版了《人体构造》这一解剖学巨著,其系统地记述了人体系统和器官的形态与构造,奠定了人体解剖学的科学基础。17世纪,哈维(W. Harvey,1578—1657年)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阐释血液循环原理,提出心血管是一套封闭的管道系统;他开创了动物实验研究的方向,为生理学从解剖学中划分出去、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马尔比基(M. Malpighi,1628—1694年)用显微镜观察到蛙的微循环血管,证明动脉与静脉相连通,为微循环学说的建立提供了形态学基础。他在动物和植物微细结构的研究中,总结出动物和植物均由细胞构成,为将组织学从解剖学中派生出来并形成一门新学科奠定了基础。
19世纪,达尔文(C. Darwin,1809—1882年)的巨著《物种起源》《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等先后问世,建立了崭新的人类起源和进化的理论,使探索人体形态结构的研究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20世纪发明的电子显微镜,广泛应用于细胞的超微结构与三维构筑的研究,使形态科学研究从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改进,现代科学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计算机断层扫描术(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术(PET)技术的应用,使人们可以研究人体断面或器官的内部结构,但也对解剖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产生了如影像解剖学、数字解剖学和虚拟解剖学等新学科。
解剖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如何?
我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传统医学中的解剖学起源也很早。《黄帝内经》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这是2000多年前我国对尸体解剖的记录。两宋时代,有对尸体解剖的记载和《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的绘制。宋慈著《洗冤集录》(1247年)广泛地阐述了解剖学知识,其中对人体骨骼和胚胎的记载尤为详细,并附有检骨图。清代道光年间,王清任(1768—1831年)编著《医林改错》(1830年)一书,他亲自解剖观察30余具尸体,描述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对骨骼和内脏的记载非常详细,纠正了古医书中的一些错误;书中对脑的看法,如“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于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即脑汁所生,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等论述,这与现代医学的认识非常相近。
我国的解剖学研究,虽然在古代已有很大成就,但由于长期受封建社会制度的限制,科学技术落后且发展缓慢,故对解剖学的研究始终融合在传统医学之中,没能够自成体系。中国近代第一代西医人黄宽(1829—1878年),曾于咸丰七年(1857年)在英国的爱丁堡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在南华医学校承担解剖学、生理学和外科学教学工作。光绪七年(1881年),医学馆在天津开办,光绪十九年(1893年)更名为北洋医学堂,在讲授课程中专门开设“人体解剖学”。至此,解剖学在我国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解剖学工作者仅百余人。现在已发展成一支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人才济济、蓬勃发展的高水平的学术队伍。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经典医著《黄帝内经·灵枢》中就有关于“解剖”的记载,解剖一词的内涵有用刀进行切割、剖开,用眼观察之意。直到现在这种用刀剖割、观察的方法仍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方法之一。人体解剖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方法的不断更新而不断发展,经历了宏观解剖学、微观解剖学和超微结构解剖学3个不同的阶段,并逐渐分化形成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广义的解剖学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学和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的分科有多种方法,通常把人体解剖学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
系统解剖学 (systematic anatomy)是按人体的器官功能系统(如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阐述正常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其生长发育规律的科学。 局部解剖学 (topographic anatomy)是按人体的某一局部(如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等),描述人体器官的配布、位置关系及结构层次等。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主要通过肉眼观察来描述人体的形态结构,统称为 巨视解剖学 (macroanatomy)。而以显微镜观察为主要学习手段的组织学、细胞学和胚胎学,统称 微视解剖学 (microanatomy)。此外,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需要,解剖学还可以分为:
外科解剖学 (surgical anatomy)是研究与临床外科手术相关结构的解剖学。
表面解剖学 (surface anatomy)是联系临床应用,研究人体表面形态特征的解剖学。
X线解剖学 (X-ray anatomy)是运用X线摄影技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解剖学。
断层解剖学 (sectional anatomy)是研究人体各局部和器官的断面形态结构的解剖学。
运动解剖学 (locomotive anatomy)是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及其发展规律,探索人体的机械运动与体育动作之间关系的解剖学。
神经解剖学 (neuroanatomy)是以研究脑形态与功能为主的解剖学。
艺术解剖学 (art anatomy)是研究人体外形轮廓和结构比例,为绘画、艺术造型等打好基础的解剖学。
目前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解剖学的研究也达到了分子和基因水平,产生了微创解剖学、虚拟解剖学、数字解剖学等新学科。随着人体奥秘不断被发现和揭示,新的学科不断从解剖学中脱颖而出,形成新兴的边缘学科。
人体表面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表面形态结构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内容包括骨性标志、肌性标志、血管、神经及重要器官的体表投影、体形的年龄变化及表皮特征等。表面解剖学不是用传统的解剖学方法认识人体,而是采用触摸、观察、度量、标测体表等方法描述人体各部的形态结构特征,是解剖学的一个分支。
人体表面解剖学可广泛用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运动医学、美术学等领域,对于相关专业的教师、医师、医学生、体育和美术等专业人员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对非专业人士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