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部 (head)位于人体最上部,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上项线与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其中,脑颅部长有头发、眉毛;其内腔为颅腔,容纳脑及其被膜。面颅部有胡须、睫毛、毳毛等和视器、位听器、口、鼻等器官。鼻腔与口腔是呼吸、消化道的门户。视器、位听器及口、鼻黏膜中的味器和嗅器属于特殊感受器。面是人类传情的重要部位。面部丰富的表情变化为人类所特有,唇是介于皮肤和黏膜之间的一种结构。
头部含有23块颅骨,其中15块构成面部框架,8块围成颅腔,外面衬有肌肉、皮肤等。由于头部表面皮下组织和肌肉较薄,许多骨性标志可在表面观察或触及到(图3-1)。
从前面观察,可以看到眶上缘的上方、额结节下方有一弓状隆起称为 眉弓 (superciliary arch),男性眉弓较女性明显,此处的皮肤表面长有眉毛。眉弓适对大脑额叶下缘。
眉弓上方约1.5 cm处的隆嵴称为 额结节 (frontal tuber),其深部是额窦。
两眉之间有一水平嵴,称为 眉间 (glabella),其位于鼻额点上方约2 cm处。
眶上切迹 (supraorbital notch)有时成孔,位于眶上缘中、内1/3交界处,有眶上血管和神经通过。用力按压此处,可有明显疼痛感。临床上常用该特点来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
眶下孔 (infraorbital foramen)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约0.85 cm(男性约0.83 cm,女性约0.97 cm)处,相当于鼻尖与眼外角连线的中点。其有眶下血管和神经通过,是眶下神经阻滞麻醉部位。
眉间下方约2 cm处即鼻根中央的凹陷是 鼻额点 (nasion),相当于额骨鼻突与鼻骨相接处,向下可看到鼻背、鼻尖、鼻翼等。
鼻两侧有 鼻唇沟 (nasolabial sulcus),可分为鼻面沟和唇面沟,前者为鼻的侧面与面部之间的长形凹陷,在此处做小手术切口缝合后疤痕不明显;后者是上唇与颊部之间的斜形凹陷,左右各一,在整形手术时常用此处作为判断面容恢复情况的标志。
面部两侧可看到耳甲腔的前方呈突起状的 耳屏 (tragus)和后方的 耳郭 (auricle)。耳屏前方约1 cm处可以触摸到颞浅动脉的搏动;也可在此检查颞下颌关节的活动情况。
在耳屏至眶下缘的连线上有一突起的 颧弓 (zygomatic arch),即面颊隆起部位,由颞骨的颧突与颧骨的颞突共同组成,约3横指长,并且均可触及。该处是颌面部骨折的好发部位之一。此外,颧弓上缘相当于颞叶前端下缘,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点。
在颧弓中点上方约3.8 cm的浅窝为 翼点 (pterion),是由额骨、顶骨、蝶骨和颞骨连接而成“H”形缝隙,为一小圆形区域。该处是颅骨最薄弱的部分,而且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所以此处受到暴力打击时最易发生骨折,并常伴有脑膜中动脉断裂出血而形成的颅内硬脑膜外血肿。
在耳垂的后方可摸到 乳突 (mastoid process),其根部前方有 茎乳孔 (stylomastoid foramen),面神经由此孔出颅。在乳突后部颅骨内面有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行乳突根治术时注意勿伤及面神经和乙状窦。
枕外隆凸 (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是枕骨外面正中最突出的隆起,位于头颈的交界处,有项韧带附着。内面与窦汇相对,其下方为枕骨导血管,颅内压增高时导血管常会扩张。施颅后窝开颅手术时,若沿枕外隆凸做正中切口,注意勿伤及窦汇和导血管,以免引起大出血。
上项线 (superior nuchal line)为枕外隆凸向外侧至乳突的弯曲骨嵴,有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附着,内面与横窦齐平。
头颈在前面的交界是下颌下缘,在下颌正中可摸到 颏结节 (mental tuberde),又称颏隆凸。
下颌角 (angle of mandible)为下颌骨体下缘和下颌支后缘相交处,位置突出,骨质较薄,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男性下颌角多呈直角,女性多弯曲。
颏孔 (mental foramen)位于口角或下颌第2前磨牙牙根下方,下颌体上、下缘连线的中点处,呈卵圆形。此处有颏血管和神经通过,是实施颏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一般眶上切迹、眶下孔和颏孔三者在一条线上。
髁突 (condylar process)位于颧弓下方、耳屏前方。在张、闭口运动时,可触到髁突前后滑动,若其滑动受限,可导致张口困难。
前囟点 (bregma)又称额顶点或冠矢点,是冠状缝和矢状缝的交点。由于新生儿此处的颅骨尚未完全骨化,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呈菱形。前囟点在幼儿1~2岁时闭合,临床上可借前囟的膨出、内陷和闭合时间来判断颅内压的高低和骨的发育情况。
人字点 (lambda)又称顶枕点,是矢状缝的后端和人字缝的交点,呈三角形,在枕外隆凸上方约6 cm处,此处即为新生儿的后囟点,约出生后3个月闭合。患营养不良、脑积水和佝偻病时,前、后囟点均闭合较迟。
1.眉间;2.鼻根;3.鼻背;4.鼻尖;5.鼻中隔;6.鼻翼;7.外鼻孔;8.鼻翼沟;9.额切迹;10.眉弓(眉毛);11.眶下缘;12.眶下孔;13.颧弓;14.下颌头;15.耳屏;16.下颌角;17.下颌支后缘;18.下颌体下缘;19.颏孔;20.口角;21.人中;22.乳突。
图3-1 面部前面及右侧面部体表标志
面部的肌肉可分为两类,即咀嚼肌和表情肌。表情肌一端连于颅骨和筋膜,另一端止于皮肤,此类属于皮肌,从广义上讲咀嚼肌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形成表情。表情肌大多分布在眼、耳、鼻、口的周围,呈环状或放射状排列,收缩时可关闭孔裂。这些面部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使表皮随之运动产生表情。肌肉在衰老的过程中,逐渐萎缩失去弹性,表皮就会失去依托而出现褶皱,从而形成皱纹。年龄越大,皱纹越多、越深。肌肉运动的方向与皱纹的走向基本上是互相垂直的。额部肌肉上下运动,如扬眉时,额肌收缩,产生的额部皱纹呈水平波浪形;眼轮匝肌呈环形,围绕着眼睛一圈圏平行向外,眼部皱纹随之呈辐射状,最为明显的是眼外䀝的“鱼尾纹”。嘴部肌肉活动所产生的皱纹与眼部相似。我们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在谈话时眉飞色舞,额部肌肉收缩频繁,加速了额纹的产生,有的人爱皱眉,使眉间纹过早地出现,常见的“鱼尾纹”则主要是由经常眯眼引起的。因此,要防止和减少皱纹的产生,就必须注意控制面部肌肉进行不必要的运动。咀嚼肌有4对,即颞肌、咬肌、翼内肌和翼外肌。通过咬紧、放松牙齿,手放在颞窝可以摸到颞肌,在下颌角前缘可以摸到咬肌。咀嚼肌的作用主要是运动下颌骨。其中颞肌、咬肌和翼内肌收缩时的作用力是垂直方向上的,可用于上提下颌骨,称作闭颌肌;翼外肌位于水平方向,它的作用是前伸下颌并参与开颌运动。
头部的皮肤较厚并长有头发和眉毛,头发以发际为界与面部和颈部形成明显分界,额部发际的高低个体差异较大,头发与鬓眉有疏密、黑白、软硬、长短、曲直、蓬松和光滑等类型。头发在顶部有1~2个旋点。此处头皮暴露,头发围绕此点呈风叶状分布。面部的皮肤较薄,具有不同的皮纹,富有毛囊、汗腺和皮脂腺,是皮脂腺囊肿和疖肿的好发部位,皮下组织疏松,易伸展移动,但颏部,尤其是鼻部的皮肤与皮下组织结合紧密,不易分离,在活体体表有时可以隔皮肤看到颞浅动脉的搏动和颞浅静脉的走行。随着年龄的增加,皮肤会逐渐出现皱纹。
1.颞浅动脉的颞支;2.腮腺导管;3.口角;4.面动脉;5.颞浅动脉的顶支;6.颞浅动脉;7.耳屏;8.腮腺;9.咬肌;10.胸锁乳突肌。
图3-2 面动脉、颞浅动脉、腮腺和腮腺导管的投影
面动脉 (facial artery)在自下颌骨下缘与咬肌前缘相交处,经口角外侧约1 cm、鼻翼外侧至内眦的连线上。
面神经 (facial nerve)经茎乳孔出颅,位于外耳道后缘深部,耳屏间切迹(在耳屏和对耳屏之间)的前方是面神经出颅部位的表面标志。面神经主干经乳突前内方、耳垂下方,向前进入腮腺。
外耳道前下方,夹在下颌骨和乳突与胸锁乳突肌之间。 腮腺 (parotid gland)前缘体表投影是自下颌髁下降至咬肌中点再到下颌角后下方约2 cm处的连线。自下颌髁越过耳垂至乳突的曲线相当于腮腺的凸形上缘。前缘和上缘后端终点的连线相当于腮腺的下缘。
相当于鼻翼与口角间连线中点至耳屏间切迹连线的中1/3段。用手指在咬肌前缘滚动并向后挤压,可在面部(在口腔前庭会更好)摸到 腮腺导管 (parotid duct)。在牙齿咬紧时,沿紧张的咬肌更易触摸到。
在外耳门的前方上行,越颧弓根部至颞部皮下。活体上,在外耳门的前上方、颧弓的根部可摸到颞浅动脉的搏动,头皮部出血时可在此处压迫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