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皮肤

皮肤 (skin)作为人体表面解剖学的重要器官,被覆人体全身表面,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具有保护屏障、呼吸、调节体温、感受刺激等重要功能。皮肤总重量大约占人体重的16%,面积为1.2~2.2 m 2 。皮肤的厚度在人体各部位有较大差异,一般在1.5~4.0 mm范围内。在组织学中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借助浅筋膜与深筋膜、腱膜、骨膜等相连。皮肤上附有毛发、指(趾)甲、皮脂腺等附属器官,均由胚胎发生时期的表皮衍生,因此也称 表皮附属器 (epidermal appendage)。

皮肤不仅薄厚不一,表面也并非光滑,颜色也并非均一,皮肤表面的毛发分布也并不均匀,皮肤依据是否有毛发分布,大致可分为有毛薄皮肤、无毛厚皮肤和其他无毛区域3类。有毛薄皮肤表面有明显毛孔,最少有毫毛附着,皮肤较薄且相对疏松。无毛厚皮肤通常在角质层较厚且多与外界发生摩擦的四肢掌部。除此之外一些疏松薄皮肤也存在一些其他无毛区域。由于表皮含有黑色素细胞,其合成的黑色素可以保护皮肤免受过多环境紫外线的损坏,但是由于人种的差异,皮肤黑色素细胞密度并不一致,因此人种之间肤色有较大差异。而即使是同一个人体表面皮肤黑色素细胞分布也并非均一,因此同一个人的不同区域的肤色也存在差异,如会阴部皮肤处较其他部位黑色素细胞较为集中,肤色明显比其他区域要深。

一、皮肤线

所有性质的皮肤表面都并非光滑,均有不同形态且显而易见的沟、嵴等粗纹和肉眼不易见的细纹,这些皮肤的纹路标志统称为 皮肤线 (skin line)。

(一)摩擦嵴

摩擦嵴 (friction ridge)是指在无毛厚皮肤,即手掌、足趾及指(趾)屈面呈现平行排列的细嵴和相间隔的浅沟,可构成许多特殊图样,嵴的中线上为汗腺,并按照一定的距离开口,又称作乳头嵴或隆线,手指部摩擦嵴较为明显的称作 指纹 (fingerprint)(图2-6)。每条嵴的深面有一个 真皮乳头 (papilla),乳头的形状和配布样式决定了嵴的样式,由于嵴的样式是早期胚胎因素决定的,所以个体之间嵴的排布几乎没有完全一致的,具有个体特异性,且这些嵴的样式在一生中固定不变。手和足摩擦嵴和间隔的沟所形成的图样称作 皮纹 (dermatoglyph),专门研究皮纹图样的学科称作皮纹学,皮纹可作为生物识别的可靠依据,被广泛应用于法医学、人类学、人工智能的生物识别等。摩擦嵴增加了无毛厚皮肤的粗糙度和摩擦力,因此增加了手和足掌部的握力。而嵴下真皮乳头中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因此手、足指掌部触觉细微、敏感,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图2-6 摩擦嵴(指纹)

(二)屈痕和掌纹

人体表面的关节处的皮肤,由于关节运动,在关节屈部通常会形成永久的凹陷状的折痕,即 屈痕 (fold mark),其走向与关节的运动方向垂直,如在无毛厚皮肤的手掌形成较深的 掌纹 (palmer print),一般有3条,即远掌纹、中掌纹、鱼际纹,是由手握拳、指掌关节弯曲、拇指内收等关节动作形成的。在腕区部也有3条明显的屈痕(图2-7),与掌纹不同的是,其分布在有毛薄皮肤,是由腕关节屈所压褶形成的,同时也是前臂与手的重要分界。外科手术时应避免横断屈痕或掌纹,否则会因为关节运动的张力而影响伤口愈合。

图2-7 腕横纹(箭头所示)

(三)张力线和松弛线

身体各个部位皮肤表面均有形态、大小不同的线状皱纹网,称作 张力线 (skin tension line)或裂开线,它与真皮内结缔组织束有关,沿线的方向构成了皮肤的机械张力,使得皮肤具有弹性,张力线通常为平行排列,在四肢为纵向排列,而躯干和颈部多为横向排列,其规律通常是与其深层肌肉纤维方向,即肌肉运动方向保持一致(图2-8)。外科手术切口一般要平行于张力线,这样伤口愈合后瘢痕组织较小;若横断张力线,瘢痕组织则较宽大。当人体衰老,皮肤老化,真皮内结缔组织束弹性下降,使得沿张力线方向张力下降,甚至部分张力线下纤维束断裂失去张力,导致皮肤松弛,弹性下降,表面形成皱褶凹痕,则称之为 松弛线 (skin slack line)。松弛线方向通常与原有的张力线方向相垂直。

图2-8 人体张力线分布

(四)妊娠纹和收缩纹

妊娠纹 (strech marks)是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腹部快速膨胀并超过了腹部皮肤张力范围,该区域皮肤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发生损伤和断裂,同时由于腹部膨胀使其变薄变细,内部真皮层出现一些宽窄不同、长短不一的红色或紫色波浪状花纹。分娩后皮肤张力下降,断裂损伤部位自我修复,主要是被纤维结缔组织代替,形成白色、有光泽的瘢痕线纹,即陈旧妊娠纹。由于修复的组织属于瘢痕组织,一旦形成无法消失。而在青少年身高增长较快阶段,肾上腺分泌的糖皮质激素过多导致皮肤弹性纤维变形,弹性下降,特别是四肢、腰部等位置在青春期体积增加较快,变形的纤维无法承受过大张力而最终断裂,同妊娠纹变化一致,由红色条纹,逐渐修复形成白色斑纹,称作 收缩纹 (striae atrophicae)(图2-9),也称白线或膨胀纹。若在皮肤局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者,在局部也会形成收缩纹。

图2-9 男性股部收缩纹

二、色素痣、蒙古斑

(一)色素痣

在皮肤表面通常会有一些黑色素细胞聚集形成良性的新生物,称作 色素痣 (nevus pigmentosus)。它是胚胎发育中由神经嵴转化形成痣母细胞,再由痣母细胞分化形成神经鞘膜细胞性质细胞和黑色素性质细胞,在迁移到表皮过程中异常聚集所形成的。色素痣从婴儿到老年都可出现,青春期发生较多且明显,女性产生色素痣的数量比男性要多,颜色多呈深褐色或墨黑色。其依据发生和外形可分为:

1. 交界痣 (junctional nevus) 出生即有,直径1~6 mm,平滑无毛,扁平或略高于皮面,可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

2. 混合痣 (compound nevus) 类似于交界痣,但是更为凸起,偶尔会有毛发穿出,多见于青少年。

3. 皮内痣 (intradermal nevus) 半球状隆起的丘疹或结节,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表面光滑或有蒂,可含有毛发,一般不增大,多见于头部。

(二)蒙古斑

蒙古斑 (mongolian spot)是婴儿出生后黑色素细胞停留在真皮层,造成婴儿局部皮肤呈蓝色、蓝黑色或黑青色的斑块,多见于臀部、腰骶,属于先天性黑色素增多症,随婴儿生长,通常色斑会逐渐转淡,5~7岁自行消退,偶有持续到成年或面积扩大,对身体无害。

三、毛发、指(趾)甲和角质化皮肤

毛发作为皮肤特有的角质化附属器官具有保护、感知刺激等多种功能,详见本章第四节。

指(趾)甲同毛发一样由硬角质化蛋白构成,是附着于指(趾)背侧末端的扁平片状结构,具有保护作用,属于皮肤衍生而来,是外胚层和侧板壁层及其体节生皮节的间充质在胚胎第9周后逐渐分化形成。指甲根部的甲基质细胞不断增生、角质化,并越过甲床不断向前移动生长形成片状指(趾)甲。

表皮表面均角质化,属于软角质化蛋白,角质化的厚度则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摩擦。在经常受压和摩擦部位形成角质化垫,如足底的鸡眼、手掌部胼胝、弹拨乐器者手指指垫等。 c/SkH668Sx69uBF2ZMmDnI/elrbNGc5YAJfX5WWWv8c0N7qwl8I1pLLITZ8OCCH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