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广东省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是全国不平衡不协调发展状况的缩影。以广东省为例探索构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可为全国提供解决科学考量评价高质量发展的“方案样板”。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探讨分析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其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由综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6 个一级指标、41 个二级指标、127 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并对广东省21 个地市2015—2017 年的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5—2017年间,全省及21个地级以上城市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分值同方向均有所提高,珠三角核心区地位持续显现,基本符合考察期间广东发展的实际情况,也验证了本文构建的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以此研究结论为依据,提出构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高质量发展战略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战略。高质量发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起着指挥棒和红绿灯的作用,其落脚点在如何全面科学精准考量上。如何正确认识高质量发展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能够准确测度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而经济增长始终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话题。从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等经济学家的理论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到包括以罗伯特·索洛(Robert M.Solow)的理论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以保罗·罗默(Paul M.Romer)、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Lucas)的理论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经过几十年的长足发展,理论内涵和解释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在人类追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今天,以上经济增长理论在应用上的不足逐渐显现:一是这些理论过分关注经济增长效率,而对经济增长质量关注不够,如经济成果公平分配问题;二是这些理论侧重供给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而忽视了需求侧的作用;三是模型过于简单,许多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并未纳入其中;四是这些理论的构建主要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特征事实,对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特征考虑不足,使得该模型的解释功能对我们不再适用。当我们在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时候,就不能盲目照搬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来指导中国实践,尤其在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上述经济增长理论解释我国经济现象的能力将大大削弱,那么,我们就需要在遵循世界经济发展一般性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将高质量发展思想模型化,以探求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广东省21个地市为研究对象,构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并以此对广东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这对于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研究和为全国其他地区评价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当前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研究主要围绕高质量发展内涵和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展开。关于高质量发展含义,研究认为高质量发展包括微观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中观的产业和区域发展质量、宏观的国民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高质量发展是资源配置的优化,是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即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结构、方式的改变。高质量发展是高效率、公平、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社会和治理高质量的输出。
在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方面,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部分学者将高质量发展视为经济增长,认为可以采用单独统计指标衡量发展水平,如采用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及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来评价。有学者则质疑这种方法,认为高质量发展具有多维性,高质量发展涵盖多个领域,无法使用单独统计指标测度高质量发展水平。他们认为我国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应体现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5个维度,但并未给出具体指标体系。近年来还有学者以新发展理念为高质量发展的评级准则,并尝试建立以多维复合指标为基础的高质量评价体系。
以上研究比较全面地刻画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对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进行了分析,但在研究对象和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并未达成共识。另外,这些研究多以中国国家层面或中国省际为研究对象,鲜有研究针对一个省份内部不同城市间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测度和分析。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历史发展状况等均不相同,导致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如果不考虑地区差异而采用统一的评测标准对不同地区进行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评价结果显然有失公平。基于此,本文以广东省21个地市为研究对象,以体现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新发展理念为依据,构建由综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6个一级指标、41个二级指标、127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体系,进而测度了广东省21个地市2015—2017年的高质量发展状况,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充分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即最终的目的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本质是实现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过渡,努力实现高质量、高效率、更公平、更持续的发展。因此,本文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出发,以新发展理念为基本准则,构建由综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6个一级指标、41个二级指标、127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体系。
构建评价体系的意义在于遵循科学考量规律的根本,保证经济学家使用统计显著和经济显著的规范性。根据前文基于新发展理念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阐释,本文认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尊重规律原则。对照高质量发展内涵和要求,合理设置绩效评价指标,充分反映高质量发展的特征。充分发挥高质量发展核心指标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使各类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更加自觉,实现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2.问题导向原则。聚焦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找准突破口,增强针对性,通过正确评价导向,激励各地各部门坚决破除一切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同时坚持破立结合,对标国际最优最好最先进,构建高质量发展机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
3.分类指导原则。加强顶层设计,既突出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特征,又注重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结合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主体的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绩效评价,设置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绩效评价内容和指标,引导各地探索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既注意评价引导的全面性,又注意突出重点,发挥核心指标的提纲挈领作用。
4.客观公正原则。客观准确、实事求是反映不同评价对象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强化指标量化,明晰指标生成机制,减少自由裁量度,进一步提高绩效评价工作的公开性和开放性,保证绩效评价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5.可操作评价原则。评价体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同时兼顾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使评价体系具有实际操作评价意义。
1.分类筛选集成评价指标体系。遵循不同区域的指标设置基本原则,本文依据广东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定位,把评价体系分为“珠三角核心区、东西两翼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3个大类评价区域
。通过反复分类筛选与比较,集成一个能较好反映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可见表1.1至表1.3。其最大的考虑是“实事求是”,务实、可用、可操作寻求内在规律变化;最大的特点是“分类评价”,一套指标体系突出“1+5”41 个指标,既有反映区域共性发展的指标,也有体现区域个性发展的指标,分别适用于评价珠三角核心区9 个市、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7个市、北部生态发展区5个市的高质量发展状况。
表1.1 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适用于评价珠三角核心区9个市)
续表
表1.2 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适用于评价东西两翼沿海经济带7个市)
续表
表1.3 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适用于评价北部生态发展区5个市)
续表
2.每个区域评价中均设一、二级指标。对照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要求,设立6 个一级指标,包括创新(A)、协调(B)、绿色(C)、开放(D)、共享(E)、综合(Z),并对应包含若干二级指标,体现高质量发展的不同方面。遵循绩效评价的统一公正性,对广东3 个类别区域,均设置数量一致的二级指标41个。
每个地区类别指标中,各有突出高质量生态发展的要求与侧重。比如,珠三角核心区更依赖创新驱动和开放,创新和开放则具有较高权重,同时设置“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对外投资水平”等二级指标。东西两翼沿海经济带突出城镇化水平提升、协调发展,设置“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脱贫攻坚绩效”等指标。北部生态发展区突出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一级指标绿色权重较高,设置二级指标“生态保护指数”;提高“现代产业发展指数”中现代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和旅游收入增长速度所占比重;提高“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保障水平”权重。
3个分类不同区域的共同与不同指标,所涉及的41个指标计算均有相应的统计口径、范围与计算方法。
3.确定评价指标的主要原则与赋予的权重。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的指标众多,相应赋予的各自权重也需要科学计算,综合平衡,体现实际发展状况。确定权重的基本原则有4 个方面。
一是与实际发展相吻合原则。所设置的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好不好、合不合理,关键看评价结果是否科学客观、实事求是,是否有明确指导性,这就决定测算结果的权重设置需与这一目标相吻合。
二是系统优化原则。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中的指标权重分配需系统考虑,一方面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对比,另一方面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作出判断。既不平均分配,又要抓住主要因素。
三是目标导向原则。依据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是分区域评价这一重要特征的要求,不断测试某个评价指标对该区域整体是否往高质量方向发展的影响程度,充分体现了不同指标的不同的评价绩效维度的权重不一样。如,珠三角核心区要突出创新驱动、开放水平,创新和开放的一级指标权重设置较高。东西两翼沿海经济带突出城镇化水平提升、协调发展,一级指标协调的权重设置较高。北部生态发展区突出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一级指标绿色权重设置较高。从区域发展重点来看,珠三角核心区和东西两翼沿海经济带经济综合实力有大幅提升,因此其一级指标综合权重设置相对较高。
四是对应性与可比性原则。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根据3类区域分为3个指标体系,3个指标体系均有41个指标,其中适用于3类区域的共同指标有35个,适用于不同区域的类别指标有12个。为使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二级指标权重的设置要一一对应,不可差别过大。
遵循上述确定权重的基本原则,经过“计算方法科学论证、实践专家经验检验、操手反复不断试算”,相应赋予较为科学合理的一级指标权重。具体可见表1.4。
表1.4 高质量发展赋予分区域一级指标权重设置
%
本文所使用数据或来源于历年《广东统计年鉴》,或直接来源于各个涉及高质量发展部门提供的基础数据指标,在数据质量上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的应用过程,主要是通过对每一项指标数据的采集与对每一个指标方法的使用计算,再通过同度量的换算,最终合成一个总体与分类的评价指数。尤其在熵值法运用思路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里,会比较多使用“逆向指标、标准化、消除负值、同度量”的方法处理。
综合指数法是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测算的主要方法。
在具体计算中,针对不同情况,对不同性质指标进行相应的标准分处理。
1.对于大部分结构性指标,采用基础分、水平分和变动分进行标准分处理,由基础分(50%)、水平分(20%)和变动分(30%)构成。计算公式为:
(1)基础分50分。
(2)水平分20分。如为正指标,直接用该指标与不分区最大值比较,计算值乘以20;如为逆指标,直接用该指标与不分区最小值比较,计算值乘以20。
(3)变动分30分。计算各市报告期该指标与上年的比值。如为正指标,与不分区比值最大值比较,计算值乘以30;如为逆指标,与不分区比值最小值比较,计算值乘以30。
正向型指标:
逆向型指标:
其中,Y
i
为第i个指标的个体指数,X
i
为报告期该指标的统计指标值,
为报告期该指标在全省21个市中的最大值,
为报告期该指标在全省21 个市中的最小值,S
i
为报告期该指标的发展速度,
为报告期该指标发展速度在全省21个市中的最大值,
为报告期该指标发展速度在全省21个市中的最小值。
2.对于大部分绝对量指标,采用基础分、水平分和变动分进行标准分处理,由基础分(50%)、水平分(30%)和变动分(20%)构成。计算公式为:
(1)基础分50分。
(2)水平分30分。如为正指标,直接用该指标与不分区最大值比较,计算值乘以30;如为逆指标,直接用该指标与不分区最小值比较,计算值乘以30。
(3)变动分20分。计算各市报告期该指标发展速度。如为正指标,与不分区发展速度最大值比较,计算值乘以20;如为逆指标,与不分区发展速度最小值比较,计算值乘以20。
正向型指标:
逆向型指标:
其中,Y
i
为第i个指标的个体指数,X
i
为报告期该指标的统计指标值,
为报告期该指标在全省21个市中的最大值,
为报告期该指标在全省21 个市中的最小值,S
i
为报告期该指标的发展速度,
为报告期该指标发展速度在全省21个市中的最大值,
为报告期该指标发展速度在全省21个市中的最小值。
3.分类指数。对个体指数进行加权,计算6个分类指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F j 为第j个分类指数,Y i 为指标X i 的个体指数,W i 为第i个指标X i 的权数,m j 为第j个分类中第一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序号,n j 为第j个分类中最后一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序号。
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结果。对6 个分类指数进行加权,得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结果。其计算公式(以珠三角为例):
其中,Z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结果,F为分类指数,W i 为第i个指标X i 的权数。
在计算各项指标分值分数过程中,除普遍使用以上一般方法外,遇到个别、特别的指标等不同情况时,还需施以特殊方法处理。
1.当年数据缺失指标的处理。利用上一年的指标结果参与计算。
2.部分指标奇异值的处理。对于增速奇异值的指标,使用当年值除以上年和当年的均值。在该指标当年值为负的情况下,其变动分赋为0。
3.部分地市无绩效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在广东珠三角的东莞市和中山市没有下设区县,不参与二级指标“区域发展差异系数”(B3)的计算,该指标的权重平均分配到一级指标“协调”的其他指标中计算;而深圳的居民已全部为市民,完全实现城市化,则不参与二级指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B4)的计算,该指标的权重平均分配到一级指标“协调”的其他指标中计算。
4.引入环境保护的“底线、红线”减分项。设置重大生态破坏事件、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产品和服务质量事件、重大失信事件、重大产权和企业合法权益侵害事件、重大债务违约等金融风险事件以及其他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群体事件等减分项指标,对各地党政因履职不力出现上述重大事件的,视轻重相应扣减其绩效评价的综合分数。
通过采集2015—2017年一、二级各项指标的年度数据,导入上述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并进行计算、换算,形成对广东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分区域评价的结果与分析比较。
1.高质量发展结果的总体变化评价。近3 年广东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测算数据结果表明,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总指数分值同方向均有所提高,这一数据结果表明广东各地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基本符合这几年广东发展的客观实际状况。
从整个广东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结果位次变化看,全省各地高质量指数的位次变动呈现“三稳六升七降五波动”总体状况。“三稳”指深圳连续3年均稳居榜首位置,广州连续3年位列第2位,东莞连续3年位列第3位;“六升”为珠海、汕头、佛山、惠州、汕尾、江门等6 个市位次上升;“七降”表现为相对欠发达地区的河源、梅州、湛江、肇庆、清远、揭阳、云浮等7 个市的位次下降;“五波动”特指体量相对较小的韶关、中山、阳江、茂名、潮州等5个市位次波动较大。具体可见表1.5。
表1.5 2015—2017年全省各市高质量测算评价结果情况
2.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特征主要变化。从近3 年对广东高质量分区域测算出的地市总指数分值看,其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特征。深圳和广州两个中心城市综合实力较强,近3 年的总指数稳居全省第一、第二位,且总分值与其他地市拉开一定差距。特别是深圳市的综合指数和创新指数的分值远高于其他地市,发展质量较高。
1.粤珠三角地区的测算评价结果。近3年,珠三角核心区高质量发展指数位次表现为“六稳二升一降”。“六稳”指深圳连续3年均稳居榜首位置,广州、东莞连续3年分别位居第2和第3位,惠州、江门、肇庆连续3年分别位列第7至第9位。“二升”指珠海从2015年第5名上升为2017年第4名,佛山从2015年第6名上升为2017年第5名;“一降”指中山从2015年第4名下降至2017年第6名。需要引起关注的是,珠三角核心区域内,创新指数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差距最大,且有扩大迹象,2015年深圳创新指数比肇庆高8.56分,2017年差距扩大到11.91分,而其他指数分值也有类似情况。具体见表1.6。
表1.6 2015—2017年粤珠三角核心区分类评价情况
以深圳为例,其高质量发展结果连续居珠三角首位。2015—2017 年总评分为85.69、86.71、88.85,3年居第1名;综合、创新、开放3项为其优势指标,3年均居第1位;共享为进步指标,从3年前的第7位升到2017年的第1位;相对劣势指标为协调、绿色。具体情况见表1.7。
表1.7 2015—2017年深圳高质量综合绩效评价六大类指标情况
从颗粒度更细的41个指标切入观察,深圳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效益与效率,现代产业发展指数、研发(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专利产出指数、外贸市场份额等权重较大的分值均远高于其他地市,具体评价指标可见表1.8。本文其他城市的41个评价指标类似,为避免赘述,均予以省略。
表1.8 2015—2017年深圳高质量综合绩效评价指标结果
续表
2.粤东西两翼沿海经济带的测算评价结果。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可知2015—2017 年东西两翼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点为“一升一稳一降四波动”。“一升”指汕头排位从2015 年第4位上升到2017年第1位;“一稳”指揭阳排位连续3年居第6位;“一降”指湛江排位从2015年第5位下降到2017年第7位;“四波动”指汕尾、潮州、阳江、茂名近3年位次均有所波动。需要引起关注的是,绿色指数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差距最大,协调指数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差距次之,且呈扩大态势。具体见表1.9。
表1.9 2015—2017年粤东西两翼沿海经济带分类评价情况
3.粤北部生态发展区的测算评价结果。粤北部生态发展区为广东较为欠发展的地区。近3年,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变化表现为“一稳一升二降一波动”。“一稳”指清远排位稳定,连续3年均居第1位。“一升”指韶关从2015年第5位上升至2017年第2位。“二降”指云浮从2015年第2位下降到2017年第4位,河源从2015年第4位下降到2017年第5位。“一波动”指梅州近3年位次均有所变动。具体见表1.10。
表1.10 2015—2017年粤北部生态发展区分类评价情况
当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会基于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经济发展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显然,如何考量将R&D纳入GDP意义非同寻常。因此,广东高质量发展必须由创新驱动。此外,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人,一个地区常住人口的多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慢,经济的聚集与人口的聚集是呈正相关的。
通过采集2015—2017年广东年度全省相关数据,可从总体上观察近3年来广东高质量整体发展情况。在分区域分类别评价高质量绩效评价结果的基础上,从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可操作性,指标数据质量的可靠性,引入分地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R&D经费),以及常住人口数据,测算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总指数。
其主要具体计算与合成过程如下。首先,根据分地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50%,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R&D经费)占全省比重为30%,常住人口占全省比重为20%,计算出该地市的合成权重。其次,将该地市的合成权重乘以该地市测算出的高质量发展的总指数,从而得出该地市的合成权重指数。最后,把21个地市的合成权重指数相加,得到全省总指数。通过计算,2015 年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绩效总指数为81.60,2016年的为82.95,2017年的为84.60,从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发展的数值和趋势看,与近3年的客观实际增长相吻合,全省与各市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具体可见表1.11(2015年、2016年表相同,特略去)。
表1.11 2017年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总指数测算表
探索构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从整体来看,其构建内容与方法应用科学合理,设置走务实路线,具有较强的实操性、可用性与应用价值,在全国层面具有一定的创新借鉴意义。对于如何评价与推动高质量发展,该评价体系具有“几大亮点”。
1.对考量高质量发展提出“分类评价”。全国地域发展差距较大,需要通过分类指导、统筹兼顾、综合评价,充分体现各地发展特色和区域特点。根据地区差异,分类制定高质量发展绩效指标体系,采用共同指标和类别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查找各地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与“短板”,促进各地之间的良性竞争发展。
2.筛选、设置、集成一套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紧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把握新时代新要求,强调实体经济发展,有创新性地制定“实体经济投入水平”指标,对扶贫工作制定“对口帮扶与合作”“脱贫攻坚绩效”指标,为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夯实基础,首次提出“环境基础设施覆盖率”的概念。整体评价体系的二级指标数量不多,但覆盖新发展理念的各个方面,指标不重复,数据均可采集获得,有利于实现对高质量发展全方位的动态监测和准确预判。
3.研究建立相应的科学考量符合实际的计算方法。评价体系针对不同情况对不同性质的指标进行标准分处理,对大部分结构性与绝对量指标,采用基础分、水平分和变动分进行相应标准分处理,由基础分(50%)、水平分(20%)和变动分(30%)构成。采用这种计算方法,可较好地消除地市在年度由于某个或几个指标大幅波动而引起总指数大幅变动,使得计算出的指数具备连续性,更贴近实际,也更能反映实际。
4.实现可供实际考核使用的高质量发展评价结果。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体系,涉及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与庞大的具体指标构成,它们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有着开发、开放、利用与环境保护、资源约束的各方要求。这样一个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得出的结果,可客观、公正、全面地作为各地党政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励惩戒任免的重要依据,还可作为生态区财政共享补偿转移支付办法的重要依据。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世纪大工程。可据此把绩效评价结果实实在在地用起来,进行生态保护共享补偿。
在看到绩效评价体系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的同时,也需正视其背后的深刻内涵与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与时俱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既运用好综合绩效评价结果,又积极改进完善评价体系相关内容与指标。
1.要切实对评价结果数据背后的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再深化。绩效评价体系本身是一种科学考量工具,但不能把它看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万能钥匙”,简单地从指标上被动性地接受高质量发展内涵。衡量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需要随着高质量发展实践的深化而不断进行优化、改进和完善考核指标体系。
2.要利用绩效评价结果推动高质量全面可持续实现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实际上不是单项、单方面的发展,而是不断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新发展,是经济社会全方位的发展,既有经济方面,也有生态方面,讲开发利用发展,更要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真正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解决区域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要不断完善夯实涉高质量发展相关部门数据来源基础。高质量发展整个绩效评价体系设置6个一级指标、41个二级指标、127个三级指标,70%的基础指标数据采集来自各个涉及高质量发展部门提供的基础数据,这里面既有对高质量发展评价的认识问题,也有需要不断完善深度加工与更加科学合理计算的问题,如“人才发展指数、营商环境便利度”等三级指标的选取与获取均有相当大的难度,这些面临的问题与缺失,都需从综合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源头与实际操作中给予正视,逐一逐步加以应对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