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有8科32属285种,全部为海洋种类。体平扁且延长,体盘宽大或中大,亚圆形或近斜方形。尾细长。眶前软骨不扩大,不分枝向前,不伸达吻端。吻三角形或圆钝,软骨发达或不发达。具鼻口沟或无。皮肤上常具由盾鳞衍生的结刺。背鳍0~2个,无鳍棘。尾鳍较发达或退化或无。胸扩大且前延。脚细长。卵胎生。
濒危状态
易危(VU)
● 鳐形目尖犁头鳐科尖犁头鳐属鱼类。俗名龙纹鲨。最大体长300cm,体重可达150~200kg。无毒,可食用,有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吻长平扁,三角形突出,眼椭圆形,瞬褶稍发达。喷水孔后缘具二皮褶。鼻孔狭长,距口颇近,前鼻瓣具一“人”字形突出。口横裂,唇褶发达。齿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齿面波曲。鳃孔狭小。第一背鳍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尾椎轴稍上翘,尾侧具一皮褶;尾鳍短小;腹鳍距胸鳍有一定距离;胸鳍前缘伸达鼻孔后缘水平线。
生态习性│ 卵胎生,每次产鱼4~10尾,为暖水性底层鱼类,见于南海和东海,摄食鱼类、贝类、虾、蟹和虾蛄等。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外海,活动于沿海礁沙混合且海藻繁生的海床。
分布范围│ 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澳大利亚、菲律宾等海域均有分布。
渔业利用│ 经济价值高,肉质佳,可红烧或加工为其他肉制品等,鳍可做鱼翅。
濒危状态
濒危(EN)
● 鳐形目犁头鳐科犁头鳐属鱼类。最大体长80cm。无毒,可食用,有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体盘长大于宽,平扁,延长。吻长而尖突,口前吻长为口宽的3倍以下,口前吻长约为体长的1/5,背视三角形。除背鳍、尾鳍及吻侧外,全身常密布暗褐色斑点及睛状、条状或蠕虫状花纹。
生态习性│ 底栖鱼类,以小型鱼虾为食。卵胎生。
栖息环境│ 栖息于近海沙泥底质的底层,栖息深度20~80m,偶尔进入咸淡水。
分布范围│ 分布于太平洋。朝鲜半岛海域及中国沿海均有分布。
渔业利用│ 经济价值高,肉质佳,鳍可做鱼翅。
濒危状态
濒危(EN)
● 鳐形目团扇鳐科团扇鳐属鱼类。又名鲂鱼。最大体长60cm。无毒,可食用。
形态特征│ 体盘扇形,体盘宽大,头平扁。吻端三角形,钝圆或钝尖。背面棕褐色或灰褐色,新鲜时眼上、头后或肩区上的结刺基底呈橙黄色,周围区域呈蓝色,腹面淡白色。
生态习性│ 底栖鱼类,以小型鱼虾为食。卵胎生,每胎产仔约10尾。
栖息环境│ 栖息于近海沙泥底质的底层,栖息深度20~80m,偶尔进入咸淡水。平常大半时间会将自己半埋沙土中,或在底层缓慢游泳,活动力不强。
分布范围│ 分布于太平洋。朝鲜半岛海域及中国沿海均有分布。
渔业利用│ 偶由底拖网捕获,非重要的经济鱼类,产量不高,主要集中在夏季。
濒危状态
濒危(EN)
● 鳐形目团扇鳐科团扇鳐属鱼类。最大体长60cm。无毒,可食用。
形态特征│ 体盘平扁,呈亚圆形,团扇状。吻短。眼小。鼻孔宽大。口横裂状。齿细小而多,排列成铺石状。身体每侧鳃孔5个。体背部具刺状鳞片。体背灰褐色,结刺基底为橙黄色,腹部淡白色,边缘浅黄色。
生态习性│ 卵胎生。生殖期4—5月。每胎可产数尾。游动缓慢,昼伏夜出。活动力差,仅能利用其强壮尾部左右摆动前进,故常蛰伏于底层,伺机捕捉小型甲壳类、底栖动物。
栖息环境│ 暖水性沿岸鱼类,喜栖息于岩礁间沙泥底质水域底层,栖息深度50~60m。
分布范围│ 分布于太平洋。中国沿海均有分布。
渔业利用│ 偶由底拖网捕获,肉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