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亚湾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区域内广东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省最大的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为985.35平方千米。主要保护对象是大亚湾名贵或重要水产资源,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保护区位于南海北部,是一个由南向北嵌入陆地30多千米的典型亚热带断陷溺谷型海湾,其三面环山,东接稔平半岛,西连大鹏半岛,与大鹏湾相邻,具有沉降山地海岸性质,周边的山地丘陵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各种变质岩、紫色砂岩、凝灰岩或花岗岩构成,岸线曲折,湾内大湾套小湾,沙质柔软细腻,海水清澈干净,生态良好,景观优美。保护区内生态环境优良,存在重要渔业经济生物的产卵场、育肥场、索饵场及洄游通道,拥有海岸滨海、河口、湿地、海岛、红树林、珊瑚礁、海藻场、上升流等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区是我国南海的水产资源种质资源库,有“南海海洋生物博物馆”之称,生物群落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其中鱼类种类组成的多样性较高,具有热带、亚热带鱼类区系特征,以暖水性鱼类为主,约占鱼类总种数的85%,其余均为暖温性鱼类。本书选取大亚湾2纲20目108科213属302种鱼类编辑成图册,让读者直观清晰地了解海洋鱼类的形态特征,提高学习鉴赏的成效。
编写本书是为了系统整理和记录大亚湾保护区内的海洋鱼类资源,为海洋生态保护、渔业资源管理、海洋生物学研究及广大海洋鱼类爱好者提供一份翔实的参考资料。编委会在物种收录上力求全面,在参考《广东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2021年)的基础上,同时参考《海错图通考》(2021)、《中国海洋鱼类》(2015)等专著,在信息准确性上严格把关,每一个物种的介绍都包含中文名和拉丁学名,详细考证和阐述每种鱼的濒危状态、形态特征、生态习性、栖息环境、分布范围和渔业利用,力求提供最准确可靠的信息。
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战略目标,希望本书可以为海洋保护者、渔业从业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了解大亚湾保护区鱼类资源的窗口,提高人们对海洋生物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本书得到了厦门大学刘敏教授、中山大学王英勇教授、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侯刚教授、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原副主任黄国光等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书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