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心理干预与运动康复治疗

第一节 心理干预

赵崇邦 陶炯

一、概述

肥胖症个体普遍存在心理问题,若达到心理疾病诊断标准,则需要心理科医生介入,严重者甚至需要住院治疗。常规的心理科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

药物治疗是基本的治疗手段,尤其对于疾病严重程度达到中度以上者,需重视并采取药物治疗。当精神症状和躯体疾病互相影响时,应在有效控制躯体疾病的同时积极治疗精神症状。使用精神药物治疗原则为:个体化;首选单一用药,只有当单一药物足剂量、足疗程治疗无效时,才考虑联合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联合治疗时需密切关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兼顾疗效和安全性。使用精神药物之前需要完善实验室检查,评估个体的情况,发挥心理科联络会诊的作用。当患者精神症状比较突出或者评估发现实施减重过程伴随较高风险时,应该先以心理专科治疗为主。

二、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

目前大众对肥胖症的治疗存在不少误解,认为单纯通过节食、运动就可以解决肥胖问题。错误观念不但影响减重效果,而且可能会加重肥胖症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问题。部分肥胖症患者中存有不良的认知模式或者认知偏差,导致他们出现歪曲的身体感知、不健康的进食态度、不良的情绪调控方式等。肥胖症患者的不自信,加之外界的异样眼光,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肥胖症的治疗不仅要采取生活方式干预、药物干预,同时还要兼顾患者的心理干预。肥胖症的干预和管理是一种多手段、全病程模式的管理,包括饮食、运动、不良行为干预和心理干预等。其中心理干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心理干预有助于“正常化”饮食模式和“减少痛苦”,特别是对于那些暴饮暴食症患者。心理干预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自尊,促使患者保持健康的习惯,从而使其更好地应对偏见和歧视。在施行心理干预时,要和患者及其家属建立治疗联盟,把激励、心理教育、识别潜在的心理社会及行为问题等纳入其中,并且覆盖肥胖管理的不同阶段。除了处理明显的精神症状如严重的情绪障碍或饮食障碍外,心理干预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治疗前的心理评估;②减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症状;③若需要进行减重手术,在手术前后应对严重肥胖症患者进行心理评估(筛查)和制订预案;④采取有效的、覆盖全病程的心理干预手段。

近年来,心理干预最常见的治疗法包括健康教育、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现代冥想辅助治疗等。

(一)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心理教育方法的一种形式,应该贯穿于与肥胖“斗争”的全过程。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病理知识及治疗措施等。实施健康教育可以选择多种手段,包括口头教育、讲座、科普视频等。对于超重和肥胖的筛查应当从小儿开始,提倡及时发现、及时干预。通过健康教育宣传及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合理的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等。

(二)支持性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指以提供心理支持为主要手段,善用求助者潜在的资源与能力,协助其应对困境、度过危机,以较有效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并寻求积极改变。支持性心理治疗的重要基础是建立良好融洽的医患关系。

支持性心理治疗的步骤和方法如下:①倾听:细心聆听求助者,充分了解具体的情况,以“同理心”思考求助者的处境。②解释:详细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后,干预者要向求助者提供符合实际、真实可信的解释,帮助求助者树立起正确的观念,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③支持与鼓励:通过分析可以促使求助者感到可以通过自己的潜能和努力改变现状。④说明与指导:当部分求助者受到不正确的观念、错误的知识的影响时,干预者应当为求助者提供必要的帮助,给他们正确的指引,避免其陷入迷茫。给予的指导还应包括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健康等方面的建议。值得注意的是,干预者只是提出建议,而非代替求助者做出决定。⑤善用资源与带来改变:干预者协助求助者挖掘自身忽略的潜在资源,评估各种资源是否被充分利用,引导他们去接受家人、朋友、亲戚、单位及社会的帮助,去获得所需要的支持,以突破困境。

在使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时,干预者要关注求助者患病的诸多影响因素,充分权衡后采用合适的干预措施,以缓解其不良心理,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三)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改变不良认知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避免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实施的步骤和内容:①建立初步的关系,全面评估求助者精神状态;②确定治疗目标;③帮助求助者重新认识不合理的观念;④应用认知和行为技术,包括挑战不合理的信念、重构主题、情感评价、布置认知家庭作业等;⑤监控过程,利用对目标行为的及时评价来调整治疗进程;⑥制订下一步计划,把治疗成果推广到不同的现实情境中。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肥胖群体有效地改变不良习惯,建立自信心,可避免求助者被因肥胖产生的不良情绪困扰,避免体重反弹的现象发生,以促成和巩固长期的减肥效果。

(四)心理动力学治疗

心理动力学治疗又称精神动力学治疗,它关注求助者童年期的创伤和潜意识的冲突,治疗师通过与求助者的互动,聚焦求助者过去的经历,并考察其对求助者行为方式和期待模式的塑造方面的影响,来探索求助者的防御机制和移情反应,帮助理解求助者的病态思维和行为。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否认、压抑、投射、合理化、退行、升华等。

心理动力学治疗的基本技术包括:自由联想、产生移情、释梦、解释等。心理动力学治疗的疗程从数月到数年不等,形式分为短程、长程和间歇性治疗。间歇性治疗是较为常见的形式。短程心理动力学治疗的特点在于治疗以解决焦点心理冲突为主。

心理动力学治疗可以在处理冲突、探索求助者的防御机制、帮助理解求助者不良思维和行为等方面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五)人际心理治疗

人际心理治疗是一种简短的、有时间限制的治疗,专注于改善人际功能,进而改善精神症状。人际心理治疗的中心机制包括将精神症状与人际问题联系起来,并制订应对这些问题的策略。

人际心理治疗将人际关系事件划分为4个问题领域:悲哀、人际冲突、角色转换和人际缺陷。传统的人际心理治疗过程一般分3个阶段:早期、中期和结束。早期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干预者和求助者之间的治疗性联盟、回顾和评估症状、完成人际关系调查和求助者明确问题领域和治疗焦点等。中期将根据人际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采用各种策略针对早期明确的问题领域进行治疗。结束阶段则是共同处理治疗结束后的疑问并就将来应对疾病复发提供策略。

人际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求助者学习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并建立人际自信,通过良性的人际关系获得肯定,修复或建立广泛的人际支持网络,促使求助者采取更适应性的方式来获得积极的情感和自尊体验,最终成功摆脱失调的进食行为和对身体的不良态度。

(六)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着重修复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和解决沟通问题。家庭治疗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变求助者本身,而且要改变其家庭功能系统。通过在家庭成员内部促进谅解,纠正其共有的心理病态,改善家庭功能,从而产生治疗效果。家庭治疗不仅能改善短期症状,还能优化家庭系统。

系统式家庭治疗、结构式家庭治疗、行为家庭治疗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等已在国内被广泛应用和传播。

肥胖是一种与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行为性疾病,故家庭在患者的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青少年进食障碍患者,家庭治疗为首选方法。

(七)现代冥想辅助治疗

冥想是一种自我控制的心理调整方法,包括正念冥想、超觉冥想、慈悲冥想和禅宗冥想等。冥想可以清除杂念、放松身体、减轻压力、调节认知和情绪等。

通过练习现代冥想,肥胖症患者可以有效缓解精神压力、减少不良的情绪,减少和转移对食物的欲望,从而促进减重。

(八)其他

移动视频心理治疗对于远离心理健康服务或因其他原因无法获得临床护理的患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选择;对于轻度进食障碍的患者,自助技术也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方法。

三、常见的心理干预技巧
(一)尊重与倾听

尊重是开展心理干预的重要基础,要求干预者在价值、尊严、人格等方面与求助者平等。求助者迫切需要干预者很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和想法,无条件地尊重他们,这样他们才能敞开心扉,最大限度地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让干预者全面客观地看待他们的过去、现状及所面临的挑战。尊重要求干预者不带批判态度,建立互信,并珍视和保护他们的隐私。干预者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帮助求助者对自身问题进行探索并做出改变。

倾听是解决求助者困扰的一个重要技能,也是建立良好互助关系的重要基础。倾听要求干预者积极地听、认真地听、关注地听,在听的过程中适度参与,让求助者更好地诉说自己的问题、宣泄情绪、探索自我并实现自我的进步与发展。在倾听的时候干预者切忌带有立场,切忌轻视求助者,切忌急于下结论或者进行不恰当的情感表达。

(二)共情与积极关注

与求助者个人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是干预者站在求助者的角度看待他们存在的问题,更好地理解他们内心的世界。因此,干预者需要掌握共情的技术。共情的技术要求干预者深入了解求助者内心的想法,体验他们的认知、情感和言行,理解他们面临的问题。共情可以帮助干预者更准确、全面地了解求助者内心的想法,同时也需要考虑求助者的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以及风俗传统等。

干预者要积极关注求助者的优点,尤其对于一些自卑、遭受嘲笑的求助者。积极关注的技术会协助他们深化自我认识,发掘自身的潜能和资源。积极关注的前提是实事求是,既不过分消极也不盲目乐观。肥胖症群体同时面临自身心理问题以及外界的不客观看待,干预者的积极关注有利于帮助他们客观看待自身的情况,挖掘自身的优势和潜在价值,从而达到更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三)提问

提问是进行沟通交流的一个常用的技术。干预者可以通过技巧性的观察和提问协助肥胖症群体澄清事实并探讨问题的原因,最终为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提问的形式分为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有利于求助者充分表达和舒展内心。而封闭式提问主要用在帮助干预者明确特定的问题或者澄清事实,干预者可以直达重点,缩小讨论的范围。同时,干预者还可以通过封闭式提问引导和聚焦话题。干预者通常有机结合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鼓励求助者更开放、更充分地表达自己。

(四)解释

解释技术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干预者自身的人生经验帮助求助者认识自身问题和困扰。解释技术的运用使得求助者从新的、更全面的角度来看待困扰,由此产生新的观念和想法,促进提升和觉悟。

解释技术的实施因人而异,根据求助者不同的知识文化背景,干预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应用技巧。

(五)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指通过自我调节、催眠、深呼吸和生物反馈等方法,使个体在遇到压力、感到紧张时通过放松疗法来调适自己,使肌肉放松,生理状况获得改善,消除紧张,缓解不良情绪,保持内环境平衡与稳定。

放松训练时,干预者应讲解放松疗法的原理及过程并进行示范,明确求助者在放松训练中的主动作用,激发其改变的积极性。

放松训练有多种方法,求助者可以使用其中一种或者混合使用多种,包括:呼吸放松法(鼻腔呼吸放松法、腹式呼吸放松法、控制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想象放松法等。放松训练通常需要引导语,引导语可采用录音的形式,也可现场口述。

(六)阳性强化法

阳性强化常用于建立、训练某种良好行为,适用于希望改变行为的求助者。阳性强化法的操作过程包括:①明确目标行为;②监控目标行为;③设计干预方案和明确强化物;④实施强化;⑤追踪评估。

(七)合理(理性)情绪疗法

合理(理性)情绪疗法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一般分为4个阶段:①心理诊断阶段,明确求助者的诱发性事件、不合理信念、情绪和行为反应;②领悟阶段;③修通阶段: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开展合理情绪想象;④再教育阶段,进一步帮助求助者摆脱旧有思维方式和非理性信念。 bKGJf3nk70TLm30a1Am75W29/F39UYiFvWFfjT/Oz7HSCJRxLd9A0Hwu0IMa1Oy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