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食材养生文化源远流长。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先民在以觅食为生的时候,逐渐发现一些食物同时还具有防病治病的作用,于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这类食物用于防治某些疾病,因而古代就有“药食同源”之说。
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朝,就设有食医,专职掌管饮食及营养。食医既是负责贵族们日常饮食健康的营养师,又是利用食物为统治者防病治病的职业医生。食医作为一个重要职位,与疾医、疡医和兽医平起平坐。由此可见,至少从周朝开始,人们已经对饮食保健与饮食治疗非常重视,使之居于很重要的地位。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奠定了饮食保健与饮食疗法的理论基础。其中《素问·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明确指出扶养人体正气主要靠五谷、五果、五畜、五菜这些日常食材。
中药学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共载药物360多种,其中食物就有40多种。《神农本草经》之后的历代本草著作中,食物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唐代更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食疗本草》。可见,自古以来的“药食同源”之说并非虚语,食物在中药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养生保健及防病治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材养生愈来愈受到重视,人们对食材养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同食材有不同的四气、五味,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人体五脏及疾病对食材五味各有所宜、各有所忌,必须根据个人的年龄、体质和阴阳气血的盛衰等不同情况,因人、因地、因时而制宜,选择其气与味适合的食材,五味调和而服之,才能达到扶养正气、防病治病的目的。食材其气与味虽有补养某一方面正气的作用,但也有造成某一方面偏颇失调的可能,切忌偏嗜偏食,以免破坏人体阴阳、五脏的协调平衡,从而给人体造成某些伤害,或不利于某些疾病的调养康复。简而言之,食材养生必须坚持辨证施养的基本原则。没有最好的食材,只有最合适的食材。
本书收集了约200种常见食材,以水果类、蔬菜类、水产类、畜禽类、豆类及菌藻地衣类、蛋类、奶类、谷物类为纲,分别叙述其名称、性味归经、功能、适用范围、食材养生、宜忌和选材,以及典籍记载相关知识。该书从全新角度出发,既较全面地继承了中医学中有关饮食养生保健和饮食疗法的精华,又广泛地吸收了现代饮食文化及科学饮食的研究成果,科学权威、分析全面、便捷实用,既适合广大医学工作者参考,也适合广大群众阅读,从中可获得日常饮食如何维持健康、防病治病的基本知识。
以食为药,药食同源。一鱼一肉,皆补精血;一谷一果,皆养五脏;一瓜一菜,皆疏六腑;五味相宜,皆为良方。善食者,更青春、更美丽、更健康!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张诗军
2024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