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国王让几个盲人摸一头大象,并问他们各自摸到的大象是什么样的。
摸到大象腿的盲人回答:“大象就像一根大柱子!”
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回答:“大象又粗又长,像一条大蟒蛇。”
摸到大象耳朵的盲人回答:“大象像一把扇子。”
摸到大象身体的盲人回答:“大象就像一堵墙。”
摸到大象尾巴的人则回答:“大象又细又长,像一根绳子。”
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谁也不服谁,争辩个没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很多人也和故事中的盲人一样,把自己看到的局部当成整体,把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当成真理,并且固执己见,最终和他人起了冲突。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只有很少一部分和事实本身有关,而大部分都和冲突双方对事实的不同解释、不同看法有关,同时也和冲突双方的价值观有关。
同一部门的两个人A和B,面对一笔公司拨款,A认为应该把这笔钱用来提高产品质量,在他看来,只有把产品做得无可挑剔,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口碑,产品才有销路,才能让这笔钱发挥最大效用;而B则认为,这笔钱应该用在产品宣发上,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先提高产品的知名度,让消费者知道、了解产品,才能提高产品的销量,否则,即使产品质量再好,也无人问津。二人为此争执不休。
在冲突中,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认为对方的观点和立场是有问题的。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经验都是有限的,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就像摸象的那些盲人所描述的一样。
对此,我们不要试图去纠正与自己认知不同的人,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人与人的差异性和人们认知的多样性,接受并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经历和独到观点。
而且,如果我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会发现我们每一次和他人在认知上产生分歧时,对我们来说其实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正是在这种差异化的碰撞中,我们可以交换不同的观点、开拓彼此的视野,发现新的想法和观念,从而增长知识和见识,在更高层次上丰富自己的思维和认知。
不同认知的相互碰撞,不但可以帮我们全方位地理解一件事、一个人,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而且可以激发更多的创新。比如,一个工作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彼此看待同一个问题的方式自然各不相同,难免会产生分歧和争论,但正是这些极具差异性的观点和想法,让团队成员有机会从各个角度更全面地审视问题,最终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设计iPhone时最先提出了触屏手机的概念,这一理念可以说是一种天才式的创新,因为在当时的市场上,物理键盘手机大行其道。
最初,乔布斯的这一想法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和质疑,人们纷纷从各自的角度反驳他。比如,有人认为他的这种设计不符合以往的使用习惯,不易操作,等等。然而,这些反对意见不但没有使乔布斯放弃自己的初衷,反而使他通过借鉴这些反对之声不断优化、完善自己的创新理念,最终使得iPhone触屏手机从一个创新概念真正落地生根,成为领导智能手机市场的先锋产品,甚至彻底改变了手机行业的格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我们能够勇敢地面对认知差异、拥抱认知差异,它就会成为我们通往成功的桥梁。
认知差异的不同会使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也存在差异。比如,有的人倾向于通过逻辑分析来解决问题,而有的人则注重通过情感表达和人际沟通来解决问题。这种差异会使双方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冲突和分歧。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如果能够相互尊重彼此的想法,努力寻求其中的平衡点,就可以避免冲突,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
认知差异同样会带来沟通方式上的差异,进而引发冲突。比如,有的人在沟通过程中倾向于解决问题,而有的人在沟通过程中则注重情感交流。这种差异往往导致两类人在交往中产生误解和冲突。
当注重情感交流的人遇到问题时,他们更希望通过倾诉来缓解压力、宣泄情绪、化解冲突,但倾向于解决问题的人会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会建议直接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如果能够意识到彼此之间的这一差异,能够互相理解和尊重彼此,寻求沟通的契合点,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
认知差异是导致人际冲突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深入沟通和协商很好地理解彼此之间的这一差异,求同存异,换位思考,深入地共情,给彼此更多包容,那么我们就能够避免冲突,建立更加健康和稳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