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是群居动物,群居生活的本质特征之一是社交。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积极的社交关系能够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社交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生活在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社交,处理社会交往中发生的问题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处理社交关系的能力通常取决于情商。
心理学认为情商的基础是认识自身和他人的情绪,除此之外,还需具备控制情绪、自我激励、建立和维护积极关系的能力。
可见,情商与情绪密切关联。情商高的人懂得表达自我情绪,也会照顾别人的情绪。
情绪作为一种心理能量,是心理学家长期研究和探索的对象。
很多人对情商的理解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其实,处理人际关系只是情商对应的一个方面。情商高的人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但这只是诸多能力中的一项。情商这一概念的重点是认识和控制自身的情绪。
1.文化背景塑造我们的情商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定义了情商的五个维度,特别强调高情商的人善于体察别人的感受,对他人关怀备至,能有效地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情商的重要性,但受西方情商概念模型的影响,很多人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商教诲。例如,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能够了解和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了解自己的人是聪明的。真正聪明、有智慧的人应该既能正确认识别人,也能正确认识自己。
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将为人处世的哲学研究透彻了,时至今日,又衍生出现今时代背景下特有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这与西方的理论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但又存在不同。主要表现为: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西方人的社会关系主要以法律、契约精神维系,陌生人之间交流频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边界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中国人自古便有了定居的传统,崇尚血缘关系和宗亲理法,形成了集体主义的观念,社会关系主要以亲情、人情、姻亲等为纽带,人际关系错综复杂。
2.高情商认知
很多人习惯以“情理”约束人心和行为,凡事讲究情理之中。“情”是情感,是对自我情绪的控制和对他人的共情;“理”是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认知。人际交往中情为先,理在后,合乎情理,通权达变,就是情商。想成为“合情合理”的人并不容易。只讲情不讲理,便成了没有原则的“烂好人”;只讲理不讲情,就成了“独行者”。
生活中,评价某人“情商低”时,很多人以这个人“总说真话,说话太直,不懂迎合”为标准。真话有时是不好听的,好听的话有时是假话。大多数人的共识是,想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成为“吃得开”的人,就得说别人爱听的话。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说法:高情商是衡量利弊之后的世故圆滑,精明中透着市侩,有时还给人“表里不一”“阿谀奉承”“虚与委蛇”的感觉。
其实,这是一种“伪高情商”。真正高情商的人会让人感觉到发自内心的真诚、不失锋芒的善良,会让人觉得可以信任,值得相交。
我们在生活中也许遇到过很多伪高情商的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看似如鱼得水,实际上,他们所谓的高情商都是着眼于眼前的利益,以为自己聪明绝顶、八面玲珑,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其表里不一、虚伪功利。
3.情商修养境界
如果一个人让你觉得虚伪,那么,这个人一定不是高情商。情商修养的最高境界是真诚。
有人会问,情商的重点难道不是“人情练达”吗?
是,却又不仅仅是。世故圆滑的人或许可以在短时间内受到更多欢迎,但时间一长,别人就会发现此人只是在交际应酬,未必会真心待人,不能深交。所以,人情练达的前提是“情”真。
我们把“人情”二字琢磨透彻后,就会发现与人相交时,最吸引人的品质是真诚。
人情体现的是人对人之常情的看重和尊重。什么是人之常情?指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
如何才能看重、尊重他人的感情?圣人云:“推己及人。”以宽容、理解、同情的心态对待别人,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对方自然能够感受到被看重和被尊重。
在这个基础上,真诚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设想一下,如果发现对方是个“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我们还敢和他真心相交吗?如果对方敞开心扉,真诚相待,我们也会更愿意与之建立更深的联系。不要认为情商仅限于说话的艺术,更深层次的是人心的交流。“会说话”是流于形式的一种表现,不把任何人当傻子,身处高位时眼中有他人,身处低位时眼中有自己,以真诚换真心才是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