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绪作为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直观反映,既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晴雨表,也是团队氛围与工作效率的隐形调控器。面对职场中的种种挑战与压力,如何有效管理情绪,避免不良情绪对决策质量和团队协作造成负面影响,是每位领导者必修的课题。
1.信念决定情绪
很多人陷入情绪困境的时候,会将自己的感受归因于某些事,觉得如果不发生某些事,自己就不会有不良情绪。
人们对事件的感受并不取决于是否发生了某些事,而是取决于解读事件(信息)的方式。思维模式决定一个人如何解读接收到的信息,有着怎样的信念决定了这个人会感到幸福还是痛苦,即信念决定情绪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信念是人们内心关于事情是怎样的及如何发展的主观判断,是人们对自己的想法、观念及意识的行为倾向。信念系统是人们对世界和自身的看法,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体验。
情商破局
小潘在一家公司勤勤恳恳地工作了六年,按资历满足升P7管理岗的条件,结果这个升职机会被另一位同事得到了。
小潘感到不公平,一气之下产生了离职的想法。但他并没做好离职的准备,于是带着愤懑的情绪工作,心中备受煎熬,工作也经常出错。
这就是被不合理信念支配,产生了不良情绪。
心理学上关于情绪认知有一个“ABC理论”:A(activating events)表示诱发性事件;B(beliefs)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consequences)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小潘的资历满足升职条件,却没有得到升职机会”,这是实际发生的诱发性事件(A);小潘因此诱发了“不公平,想要离职”的想法,这是小潘潜在的信念(B);因为这个想法(信念),小潘受到愤怒、不满的情绪困扰,无法专心投入工作,这是小潘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C)。
小潘持有的不合理信念,是“这次升职机会必须(应该)是我的”。他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这件事必须朝这个方向发展,但往往很多事情并不一定按照个人的期望发生。
2.不合理信念的特征
不合理信念通常指个人心中不现实的、不合逻辑的、站不住脚的信念,主要包括三个特征。
(1)绝对化要求。这是大多数人容易产生的不合理信念,指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件持有必定会发生或必定不会发生的信念,通常与“必须”和“应该”等字眼联系在一起,比如“我必须成功”“我必须升职”“别人必须对我好”等。然而,这种绝对化的要求并不现实,因为事物的发展有其自然规律,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符合人的主观意愿。持有这种信念的人,一旦客观现实与某个主观愿望相违背时,就可能产生情绪困扰。
(2)过分概括化。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表现为对自己或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凭一件事或几件事来评价整体。例如,只凭一次考试失败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他人有一次过错就认为其无可救药。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容易导致自我否定或对他人的偏见。
(3)糟糕至极。糟糕至极是一种把事情的后果想象得很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的不合理信念。持有这种信念的人遇到不好的事情发生时,容易陷入极端的不良情绪体验中。比如:一次婚姻失败,就认为自己再也无法获得幸福,人生失去了意义;一次求职失败,就觉得自己再也无法找到工作,是个糟糕透顶的人。这种灾难化的想象极易令人陷入耻辱、自责、悲观、抑郁的负面情绪中,危害身心健康。
信念一旦形成,就会变成潜意识的一部分,帮助大脑简化信息,快速处理事件的因果关系,得出结论。
但不合理的信念会给人带来负面情绪,使人长期陷入消极情绪中,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事事不如意。这种不良情绪很难通过改变外界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求来改善,只会增加内心的冲突和困扰,从而破坏正常情绪,影响生活和工作。
所以,改变不合理信念,摆脱不良情绪,建立合理的信念体系,才能正确地认知、管控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3.改变不合理信念的策略
(1)识别不合理信念。在安静、放松的空间,回顾近期让自己感受到负面情绪的事情,进行自我询问,思考自己的信念或想法是否合理。如果感到有些念头过于绝对化、概括化或糟糕至极,记录触发这些情绪的具体情节,尝试客观分析自己的情绪反应,仔细识别那些绝对化、过分概括或极端化的想法。比如“工作失利,我的前途毁了”“我必须成功”“这个人就是针对我”就是典型的不合理信念。
(2)找到诱发这个信念的原因。针对不合理信念,找到引发情绪产生的事件,联想具体的场景,记录有关信息,分类归纳这些信息,以便未来提醒自己在相似事件发生时,迅速觉察到这是不合理的信念。比如“这个人就是针对我”,可能是这个人做了某件事,让自己感到不舒服,那么诱发信念的原因就是这个人做的事情。
(3)关注个人感受和情绪状态。把注意力放在自身的感受和情绪状态上,关注当某件事诱发了不合理的想法之后,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是感到愤怒、不公、委屈、沮丧还是其他,接纳自己的所有情绪。
(4)挑战与辩驳不合理信念。我们发现自己的信念不合理时,就要向不合理信念发起挑战,分析和寻找这个信念不合理的证据。比如对于“这个人就是针对我”这样的信念,假设发生的事件是“领导在会上批评了我,我认为他在针对我”,我们可以通过与信念的辩驳找到其不合理之处:领导只是批评了我一个人吗?批评我时提到的问题确实存在吗?如果其他人和我发生一样的情况,领导是一样对待吗?我如果避免了那些问题,还会被批评吗?领导可能不是针对我个人,只是想更好地开展工作,才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5)重构信念体系。我们发现自己存在不合理信念时,可以通过思考和分析,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驳,尝试用更合理、更现实的信念来替代不合理信念。比如“我可以更加地努力去争取,但不一定每一次都能获得成功”“这个人做这些事情可能有其他的原因,不一定是针对我”。
(6)稳固新信念(再教育)。不仅要对当前发生的事件诱发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驳,还要思考自己通常会产生哪些不合理信念,对这些信念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到信念的不合理证据,关注自己对新信念产生的感受。只有感受和情绪反应才能最真实地反映信念是否合理和符合实际。确定了新信念后,可以寻找更多的证据来论证新信念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这样内心才能更加相信和支持新信念。
觉察情绪背后的信念并不容易,改变信念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学会用合理的思维方式来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才能在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时不被情绪左右,做出更加理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