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不可能获得认知以外的报酬,即使得到也会失去。认知决定我们如何解释世界,如何看待自己。
表面上是行动力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但事实上,行动力由思维决定,即认知直接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决策和行为方式。人的认知水平越低,对事情的看法就越单一。他们看不到自身的优势或短板,既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也不会规避自己的短处,面临人生选择或重大事件决策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缺乏内在驱动力。
有人说,人和人之间最大的不同,是底层逻辑不同。底层逻辑决定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点。那么,什么是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是事物或系统运作最基本的原理和规则,是从问题最基础、最核心的层面出发,探究问题的根源和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能帮助我们穿透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电影《教父》中有一句经典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看透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看清事物的本质,我们才能拥有更强的能力面对挑战和机遇。
如何摸清自我认知形成的底层逻辑?
我们可以从自我认知的形成过程、自我认知的组成结构、自我认知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全面解读自我认知。
1.自我认知的形成过程
(1)生理基础与早期经验。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从婴儿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身体,了解自己的存在,区分自己与外部世界,即进入生理自我阶段。这一阶段的经验为后续的自我认知发展奠定了基础。婴儿通过与父母及他人的互动,逐渐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早期的社会互动帮助婴儿形成初步的自我意识。
(2)社会环境与角色认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在社会环境中会扮演越来越多不同的角色,比如子女、学生、朋友、职员等。这些角色对应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促进了个人自我认知的发展。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个人展现了自我的能力和价值,他人的评价和反馈对自我认知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积极的反馈可以增强自我信心和价值感,消极的反馈则可能引发自我怀疑和不安。
(3)个人经历与反思。不同的经历塑造了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经历失败、成功、挫折、挑战和机遇等,人们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经验丰富的成年人更容易通过自我反思和内省,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表现,因而更加精准地把握自我的动机与需求。
(4)心理成熟与自我接纳。随着心理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个人学会了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缺点。我们开始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是与其他个体的不同之处造就了独特的自我。我们变得更易于接纳自我,同时也更具有包容心,不再过分关注他人的评价和期望,而是积极地关注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根据自己的内心和需求做出选择和制订计划与目标。
2.自我认知的组成结构
(1)自我概念。指个人对自己的特征和角色的认知,如对自己外貌、能力、性格方面的认识,是个人对自我的一种全面理解。
(2)自我评价。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个人会对自己的各方面(如外貌、能力、性格、表现、价值等)产生判断和评价,从而对自己进行正面或负面的反馈。这些反馈可能影响个人的自尊、自信、情绪等。
(3)自我感受。自我感受是自我认知的情感成分,主要包含个人对自己产生的情感反应,比如自尊、自爱、自卑、责任感、义务感、道德感、优越感等感受。这些情感产生于个人的自我认识过程,决定着个人的自我认同感和体验感。
(4)自我控制。它是自我认知中的意志成分,指个人通过自我意识控制自我行为,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自我认知与标准。所以,认知水平高低决定了自我控制能力的高低。自我控制力强的人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文化环境,有更高的概率实现自我目标和自我价值。
(5)自我完善。自我完善是自我认知的进阶层面,个人在全面认识自己的前提下逐步进行自我改善,扩大自我认知范围,强化表达自我的能力,在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日益完善,不断成就更优自我。
3.自我认知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决定大脑结构与功能,为自我认知提供了生理前提。
(2)环境因素。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对自我认知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比如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价值观,学校的教育模式、文化氛围,社会的普遍价值观、规范等多方面因素,都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渗透到个人的自我认知体系中。
(3)个人经历。生活事件、职业发展及人际关系中遇到的成功、失败、重大的挑战或机遇,都会深刻地影响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
(4)心理因素。个人的情感状态和情绪反应也会影响自我认知,积极的情感状态有助于提升自我认知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消极的情感状态可能导致认知谬误或偏差。个人的自尊和自信也会影响自我认知体系中对自己的评价。高自尊的人往往更加积极地评价自己,面对挑战时更加从容不迫,面对机遇时更加充满信心。低自尊的人则容易对自己产生怀疑或否定自己。
(5)教育与学习。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会影响自我认知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和世界。通过教育与学习,个人还可以培养更深层次的思维方式,得以从更多维度来思考如何处理和解决问题。
(6)社会比较与反馈。人与人会不自觉进行比较,在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评价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同时接收来自他人的反馈与评估,这些都影响着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的核心在于认识自己。我们如果了解自我认知的形成过程、组成结构和影响因素,就能从整体出发,从复杂的行为表象中抽丝剥茧,探究背后的思维逻辑,看到行为背后的认知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