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人才需求是指企业日常运营和为实现其战略目标所需要的各类人力资源。准确了解和预测人才需求,是确保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识别和描述通常依赖于日常工作沟通,比如用人部门和招聘部门、领导与员工之间以口头、邮件往来等方式进行交流。然而,这些方式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在一次项目启动会议上,部门经理口头向其团队传达说需要增加一些软件开发人员,但这信息经多次转述后,可能会越来越模糊,导致人力资源部门无法准确把握该团队的实际需求,难以招聘到真正符合该部门需求的人才。总结起来,传统的关于人才需求的沟通方式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三点。
(1)信息失真:领导和员工交流时有可能因个人主观性较强,而造成信息被夸大或忽略。
(2)传递损耗:信息在多层级传递过程中,可能会被误解、遗漏,甚至曲解。
(3)缺乏数据支持:交流中通常缺乏数据支持,难以形成系统化、量化的需求。
上述这些沟通中存在的局限性会导致企业、部门难以准确把握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从而影响人才管理的有效性和战略决策的准确性。
为了克服上述传统的关于人才需求的沟通方式的局限性,现代企业应采用数据驱动的量化分析法来了解和确定人才需求。通过数据分析,企业可以获得更为准确、客观和系统的信息,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数据驱动的量化分析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数据收集是数据驱动的量化分析的基础,通过系统地收集内部和外部数据,企业可以获得较为全面的信息来源,减少信息失真和传递损耗。数据包括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
内部数据:包括员工绩效、离职率、招聘数据、培训记录等。这些数据可以从企业内部的各种系统中获取,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S)、绩效管理系统等。
外部数据:包括行业报告、市场调研数据、竞争对手信息、宏观经济指标等。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公司、行业协会、政府统计部门等渠道获取。
为了将模糊的沟通、交流转化为明确的需求,需要确定具体的量化指标。有了量化指标后,在日常交流中可以将主观描述转换为具体的数据信息,从而减少表达时的主观偏见和信息损耗。
年龄范围:例如,当一个经理说“我要招一个年轻人”时,可以将“年轻”量化为具体的年龄范围,如 25 岁到 35 岁。
经验年限:比如,招聘时,要明确地表达需要几年相关工作经验,而不是用模糊的“有一定经验”来描述。
技能水平:用专业资格认证或技术测试分数来量化技能需求。
绩效指标:参考过去的绩效评估数据来量化绩效要求。
数据分析是将收集到的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的过程,通过科学的方法,企业可以发现潜在问题和机会,制定更有效的人才策略。
(1)绩效分析:通过分析员工的绩效数据如KPI(关键绩效指标)达成情况、绩效趋势等指标,可以识别哪些岗位和员工表现优异,哪些岗位人员过剩或紧缺,从而更精准地确定企业对于不同岗位人才的需求。
(2)离职率分析:通过整体离职率、部门离职率、岗位离职率等指标,可以发现人员流失的高风险区域,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离职率,提高员工留存率。
(3)招聘分析:通过分析招聘数据,如应聘人数、面试通过率、入职率、招聘周期、招聘成本等指标,可以了解不同岗位的招聘难度、招聘周期和招牌成本,从而可以进一步优化招聘策略,缩短招聘周期,提高招聘效率。
(4)培训需求分析:通过分析培训覆盖率、培训满意度、培训参与率等指标,可以识别员工在技能和专业知识上的差距,从而制订有效的培训计划,提升员工的能力,满足岗位需求。
通过分析上述这些具体指标,企业可以更精准地了解和预测人才需求,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人才管理策略。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招聘和员工发展效率,还能有效降低人员流失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以下是一个实际应用案例,展示数据分析如何帮助企业了解并解决人才需求。
AA科技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 2010 年,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解决方案的高科技企业。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公司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快速扩展,业务覆盖领域从初期的智能家居扩展到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公司一直面临着如何准确识别并解决人才需求的问题。在过去的一年中,公司一直认为数据架构工程师是未来业务发展的关键,因此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招聘和培训。然而,尽管招聘了许多数据架构工程师,公司的项目进展和业务增长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其他一些岗位的人才短缺问题却日益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整体运营效率。
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司的业务拓展和项目交付质量。但对于这些问题,每个部门领导都有自己的看法,争执不下。管理层意识到必须寻找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解决人才短缺和管理问题。最后,公司决定采用以数据驱动的方法进行分析。
公司首先整合了内部和外部数据。
1.内部数据
(1)绩效数据:包括员工的绩效评估结果、项目完成情况和个人KPI。
(2)离职率数据:按部门和岗位统计的离职率。
(3)招聘数据:包括职位空缺率、招聘周期、面试通过率和入职率。
(4)培训数据:员工培训记录、培训效果评估和技能提升情况。
2.外部数据
(1)行业报告:分析行业趋势、薪酬水平和人才需求。
(2)竞争对手信息:收集竞争对手的人才结构和招聘策略。
(3)市场调研数据:了解市场上不同岗位的人才供需情况。
通过使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数据分析工具(如Power BI和Tableau),公司对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了以下关键问题。
● 数据架构工程师的实际需求低于预期
通过分析项目需求和员工工作负荷数据,发现数据架构工程师的实际工作量并不饱和,许多工程师处于闲置状态。绩效数据也显示,数据架构工程师的KPI达成率较低,项目对他们的实际需求不如预期。
● 数据分析师岗位人才短缺
通过分析项目进度和完成情况,发现数据分析师在多个重要项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数量不足导致项目进展缓慢。
招聘数据和市场调研显示,数据分析师岗位的招聘周期较长,市场上这类人才供不应求。
● 其他关键岗位的需求
通过分析离职率和绩效,发现公司对软件开发人员和项目经理的需求也在增加,特别是在新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阶段。
在业务方面,公司对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专家的需求仍在上升,公司内部这些岗位的人员配置明显不足。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调整策略。
(1)优化招聘策略。暂停或减少数据架构工程师的招聘,将更多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数据分析师的招聘中。增加软件开发人员和项目经理的招聘,满足新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的需求。
(2)优化薪酬结构。提高数据分析师的薪酬水平,使其达到或超过市场平均水平,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调整薪酬结构和激励方式,增加绩效奖金和项目奖金,提高整体薪酬的竞争力。
(3)增加培训和发展方面的投入。针对数据分析师和其他关键岗位,制定专项培训计划,包括内部培训和外部进修机会。与知名高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制订人才储备计划,为公司定期输送和储备新兴技术人才。
(4)改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规划。为数据分析师和其他关键岗位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晋升机会,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5)创立技术交流平台和研讨会,促进内部知识分享和持续学习。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公司在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 招聘效率提升:数据分析师岗位的招聘周期缩短至 1.5 个月,面试通过率和入职率有所提高。
● 人才配置优化:关键岗位的人才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特别是数据分析师、软件开发人员和项目经理。
● 项目进展加快:由于关键岗位的人员配置更加合理,项目进度和完成质量显著提升。
● 员工满意度提高:通过优化薪酬结构和完善职业发展规划,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得到提升。
基于数据驱动的人才需求分析,使得公司不仅解决了人才配置不合理的问题,还建立了科学的招聘和人才管理机制,为公司未来持续良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