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格古怪”往往并非自身问题,而是长期被未妥善处理的情绪影响所致。只有正确地理解和调节这些情绪,才能改善个体的行为和社交表现。
在同事眼中,小C性格古怪,很不合群。她总是独来独往,偶尔因为工作不得不与同事沟通的时候,她说起话来也是吞吞吐吐、躲躲闪闪,就连同事都替她感到紧张和尴尬。
事实上,没有人知道表面上拒人千里之外的小C内心深处多么渴望能够像其他人一样,和同事愉快、高效地沟通,友好相处。遗憾的是,她每次和别人交流时都会紧张焦虑,开口之前甚至脸颊发热,心跳加速,脑袋也晕晕的,严重的时候还会感到恶心。在不得不沟通的情况下,她需要提前准备草稿,沟通时就像背课文一样,即便如此,也会紧张到口吃。从同事尴尬、惊异的眼神中,小C能感觉到自己的表现多么奇怪、可笑,这让她更加恐惧与人交往了。
同事眼中“性格古怪”的小C,其实是被过度紧张、焦虑的情绪困住了。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小C的表现属于典型的社交焦虑障碍。这种障碍的特点是对与人交往充满恐惧,内心常常感到不安、焦虑、担心、恐惧,而且特别害怕被他人注视,担心在他人面前出丑或是遭遇尴尬。这样的人会尽量避免人际交往。
正因如此,小C才会在焦虑、紧张、害怕等持续不断的负面情绪的引导下,做出一系列回避人际交往的行为,比如说话吞吞吐吐、口吃,也因此给同事留下了“性格古怪”的糟糕印象。
从小C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性格与情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其中,先天因素主要是基因遗传,而后天因素则主要是一个人长期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持续积累的情绪体验。具体来说,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积累的是积极良好的情绪体验,他往往会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如果累积的是消极、糟糕的情绪体验,他可能会形成内向、悲观的性格。小C的成长经历也正好验证了这一点。
父母对小C有很高的期待,比如希望她大方得体,成为社交达人;提醒她说话吐字要清晰,表达要流畅。一旦小C表现不好,父母就会批评、责骂她。时间一长,小C每次与人沟通时都会觉得自己被审视、评判、指责。这种不愉快的情绪不断累积,最终导致小C形成了社交焦虑障碍,性格变得自卑、怯懦、自责,非常敏感、孤僻。
从小C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情绪会影响和塑造一个人的性格。那么,情绪是如何影响性格的呢?
第一,情绪会影响个人的行为反应,从而影响性格。比如,长期生活在焦虑、恐惧、紧张情绪中,人很容易因为一件小事就过度反应,小题大做,甚至歇斯底里。这样的状态很难赢得他人的好感,还会被外界评价为性格暴躁、不好相处。
第二,情绪会影响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进而影响性格。比如,当一个人长期体验挫败时,他会降低自我评价,自认为“我很差劲,什么都做不好”“我很无能,胜任不了这份工作”……久而久之,他会形成自卑、胆怯、懦弱的性格。
第三,情绪会影响个人的思维水平,从而影响性格。比如,焦虑、抑郁会削弱人的思考能力,导致学习效率或工作效率明显降低,从而影响自信心,降低自我成就感,甚至在面对压力时产生逃避行为,不愿意面对挑战。心理学中“情绪性单向思维”这一概念告诉我们:当情绪处于极端状态时,无论是极度兴奋还是极度消沉,都会使我们的认知变得极端且狭隘,做出非理性的判断和言行,时间一久就会形成偏执、极端的性格特质。
第四,情绪会影响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进而影响性格。积极情绪体验相对较多的人,情绪调节能力往往比较高,比如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性,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较高,这会塑造出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性格特质;常常沉浸在负面情绪中的人,情绪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比如在面对困境时,他们通常无法理性面对问题,很容易滋生无助感,表现为行为退缩、逃避问题,形成怯懦、自卑的性格。
其实,一个人的性格形成还会受到养育者情绪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情绪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情绪稳定的父母会为孩子营造温馨的心理避风港,孩子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性格特质。而情绪不稳定的父母,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就大发雷霆、大吼大叫,往往会养育出性格胆小、怯懦的孩子。
在父母的情绪风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对他人的情绪过度警觉,与人相处时总是小心翼翼,过度讨好他人,为的是获得他人的友情或是避免他人对自己进行攻击。他们从小就学会了照顾他人的情绪,压抑自己的感受,尽量把自己隐藏起来,避免与他人发生正面冲突。比如,与人交往时,他人稍有情绪反应,这类孩子的心里可能就会掀起波澜,不停地反省自己:“是不是我又犯错了,让他不开心了?我该怎么做才能让他高兴起来……”
父母的负面情绪会像病毒一样侵蚀孩子的心灵,使孩子觉得自己无能、不值得被关爱。这种消极、无助的情绪会极大地破坏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导致他们逐渐形成自卑、怯懦的性格——害怕冒险,不敢尝试新鲜事物,总是害怕出错,担心被责备或受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