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缺乏理性的次生情绪

次生情绪会引发不理性的言行,甚至发展成暴力。表达次生情绪的关键就在于找到并表达内在的原生情绪。

次生情绪是指在原生情绪基础上,经过个体的认知、经历、想法的加工后所派生的另一种情绪。

比如,妈妈看到三岁的儿子从厨房里拿了一把菜刀摇摇晃晃地走出来,瞬间被吓坏了,感到很恐惧,赶紧跑过去夺下孩子手中的刀。几秒钟之后,妈妈开始抱怨、指责:“是谁把刀放在了孩子能拿到的地方!这多危险啊!”妈妈越想越不能忍,开始追查、数落那个把刀放错地方的人。

事例中,妈妈最初的恐惧就是原生情绪,后来的抱怨、指责则是被“将孩子置于危险之中”的想法所催生的次生情绪。在次生情绪的推动下,妈妈发起了攻击行为——对家庭成员进行抱怨和指责,最终可能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发生争吵。

次生情绪因人而异

关于次生情绪,人和人之间可能也不完全相同。因为即便是两个人对同一件事产生了相似的次生情绪,他们对次生情绪的理解和表达也有着个性化的差异。比如,同样是被追尾,一个司机很痛心、惋惜,因为他正打算卖掉这辆车,即便修好了,价格也会打折扣;另外一位司机也很痛心,因为这辆车是他向朋友借用的,现在被撞坏了,没法向朋友交代。

个人的主观想法对次生情绪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主观想法决定了次生情绪的强烈程度。比如,有人面对批评会谦虚接受,因为他认为批评能让自己进步;而有人面对批评则火冒三丈,因为他认为自己很完美,任何批评都是对自己的冒犯。

次生情绪就如吃饭、睡觉等个人习惯一样,受环境、教育、个人经历的影响。比如,有的家长总是教育孩子“与人相处要谦让”,使孩子误认为凡事都要以他人为先,一旦别人不满意,孩子就会生出愧疚的情绪;有的家长常常告诫孩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让孩子在与人相处时总是优先考虑自身的利益,甚至以损害他人利益为乐。

容易被掩盖的次生情绪

次生情绪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比如悲愤中包含着悲伤和愤怒;敌意中包含着愤怒、厌恶和轻蔑。有时候,我们所感受到的次生情绪可能不是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绪。

比如,大多数人都会因为做错了事而感到沮丧、懊悔。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只要一做错事就遭到父母的辱骂和殴打,长年累积下来,他在做错事时体验到的就不是沮丧、懊悔,而是来自父母惩罚的恐惧。甚至在成年以后,他可能已经忘记了父母的打骂,但只要犯错就会如小时候一样感到恐惧,并认为这是犯错后的必然情绪反应。如果一直处于这样的情绪反应模式中,把次生情绪当成正常情绪反应,他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再比如,一个人失恋后认定自己不应该表现出软弱的一面,以至于他无法好好地正视这段逝去的关系,而强迫自己把失恋引发的情绪压制下去,那么他会感受到焦虑和烦躁,却不明白这种情绪从何而来。实际上,这是他内心深处的“悲伤”在作怪。表面的次生情绪——焦虑、烦躁,掩盖了他不愿面对的、真实的原生情绪——悲伤。如果他不能认清自己的真实情绪,并做出妥善处理,那就有可能一直被困在焦虑、烦躁的情绪中。

次生情绪,会让关系更疏离

因为次生情绪通常是我们在遭受挫折或原生情绪被压抑后引发的情绪,所以次生情绪往往表现出防御性和攻击性。一旦我们带着次生情绪与他人沟通,对方就会感到被攻击、被拒绝,进而采用对抗或逃跑的方式回应我们。

比如,孩子去找同学玩而没有告知父母,父母发现孩子不见了非常担心,当好不容易找到孩子的时候,父母会批评、指责孩子:“你跑哪里去了?怎么不告诉我们一声!”“你走丢了怎么办?”“你不知道我们有多担心吗?你是要气死我们吗?”……父母带着次生情绪进行言语输出,虽然表达了对事件、孩子的评价与看法,但是孩子只感受到家长的不满和指责,而没有感受到亲子之间的爱和联结。这其实就是父母把次生情绪扔给了孩子,只会让孩子抵触和远离父母。

正确表达次生情绪的方式是表达其内在的原生情绪。以上述事情为例,父母可以对孩子说:“你不打招呼就出去了一个上午,妈妈很生气(愤怒),因为……”“整个上午都没有你的消息,你知道我有多担心吗?”……在这样的对话中,家长表达了恐惧和担心的原生情绪,让孩子看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要性,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能够增进亲子关系。 7qtOUnKPmPL9xbKv+kiuEQnH3gLpBxWKwe9Mbti6P9HcTEyu6NU1gU10/QutAuM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