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外界的看法有多重影响
——导致孩子内耗的社会因素

通过上一小节的内容,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路上最亲近的陪伴者,其不当的言行会让孩子陷入内耗的困境。但是,孩子的世界并非仅有家庭这一维度,随着孩子走出家门,步入校园,融入集体,外界的种种看法和评论,同样有可能会引起孩子痛苦、焦虑、自我怀疑。

孩子自我认知(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形成的过程如同精心构建一座城堡,孩子每次与外界互动,都是为这座城堡添砖加瓦。他人的看法,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会影响城堡的构建。外界的负面评价会让这座城堡发生晃动,孩子的自我认知也会随之混乱。这是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我认知的构建高度依赖外界的反馈,外界的反馈会对孩子的自我认知产生影响。

家长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还小,还没有接触社会,外界的反馈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其实,孩子自出生起,他的社会化之旅就已经展开。渐渐地,孩子接触到宛如庞大舞台的社会,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形形色色的角色。在学校,孩子被期望成为成绩优异、遵守纪律的好学生;在其他公共场合,孩子得遵循各种行为规范,否则就有可能被视作“熊孩子”……

社会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复杂多样,而媒体作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对孩子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电视、网络媒体上,新款电子产品、潮流服饰的广告让人目不暇接。于是,有些孩子陷入物质攀比的漩涡,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他们要么大发脾气,要么闷闷不乐,甚至感到自卑与焦虑。

而虚拟世界塑造出的完美形象,更是让孩子在对比中放大自己的平凡与不足,种下自我怀疑的种子。那些沉迷于游戏的孩子一旦脱离游戏世界,回到平凡的日常,难免会产生失落感,对自己的能力、父母创造的条件等各方面产生不满。

此外,当孩子越来越频繁地接触网络,网络上的言论有时像一把把利刃,随时可能刺痛孩子。曾有孩子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却遭网友批评,说他画得难看、没有天赋等,孩子内心遭受重创,从此变得沉默寡言,不再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社交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令人担忧,而社会刻板印象(人们对各类人持有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更像枷锁一般,牢牢束缚着孩子的自我认知。例如,性别刻板印象使得男孩因喜欢粉色而被大家嘲笑“不像个男孩”,女孩因热爱冒险游戏而被指责“没有女孩样”……孩子不得不压抑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喜好,去迎合外界的标准,由此在内心产生痛苦与纠结。这样,孩子怎能不内耗?

而职业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一职业的普遍看法或印象,这些看法通常是由媒体报道、社会文化和个人经验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同样如此。当孩子心仪的职业被他人贬低,内心的迷茫与困惑便会如影随形。比如,一个男孩对舞蹈感兴趣,想学习这个专业,未来从事相关职业,却因“跳舞的大多是女孩”这种刻板印象而遭受他人非议,于是,他在坚持与放弃间挣扎,内心备受煎熬。

上面所说的,是社会大环境可能对孩子的心理产生的一些影响,导致孩子产生内耗。而校园作为孩子多数时间身处其中的小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老师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引路人,其评价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若老师只以成绩论英雄,那么,那些在其他方面有闪光点但成绩欠佳的孩子便可能遭受批评。这类孩子便会如被霜打的幼苗,蔫头耷脑,缺乏自信。

我们常说:“严师出高徒。”老师严格要求学生是对的,但如果老师批评学生时不注意方式,则有可能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严重伤害,使孩子陷入低自尊的困境。

再来说说学业竞争的压力。在校园里,孩子承受的压力一点儿也不亚于在职场中打拼的成年人。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不断拼搏,常常担心自己落后于他人。长期处于这种紧张状态,会让孩子身心俱疲。更可怕的是,校园欺凌与排挤也偶有发生。

课间休息时,小莉满心欢喜地拿着自己的手工作品准备给同学们展示。几个调皮的同学却冲过来一把抢走她的手工作品,扔在地上,还踩了几脚,嘲笑道:“这么丑的东西也拿出来,真是丢人!”小莉一下子愣住了,站在原地,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从那以后,她内心的创伤久久难以愈合,她变得自卑,甚至害怕去学校。

校园的文化氛围也会影响孩子。有些学校只看重在文化课方面获得成绩与荣誉的孩子,而在艺术、体育等方面有天赋和特长的孩子却被忽视。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为追求认可拼命努力,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有的学校对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的包容度极低,孩子不能留喜欢的发型、不能穿喜欢的衣服,孩子内心的想法以及个性被压抑……

孩子如果长期受外界负面看法的影响,情绪就会出现明显波动,有可能陷入焦虑,担心自己无法达到他人的期望。这种焦虑长期积累,可能会演变成沮丧与抑郁,让孩子对曾经热爱的事物变得毫无兴趣,在行为上发生改变。有的孩子为避免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变得退缩,拒绝参加活动,自我封闭;而有的孩子则可能变得过度追求完美,形成强迫行为,如反复检查作业,生怕出错,等等。有时,孩子原本对学习充满热爱,却因外界的压力而将学习视为负担,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会逐渐丧失。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

作为孩子日常最常接触的社会环境,学校应率先做出改变:优化教师评价体系,摒弃“唯成绩论”,从多个维度评价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包容心与友善之情,坚决打击校园欺凌行为;通过班会、心理课程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外界评价,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

社会层面,媒体要肩负起责任,多传播积极的价值观,减少不良信息对孩子的侵蚀;通过宣传教育,消除社会对性别、职业等的刻板印象,为孩子营造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政府层面要加强网络环境监管,让网络暴力无法滋生,保护孩子免受网络暴力的侵害。当然,仅凭呼吁,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整个社会的环境与氛围,因此,最重要的是家长的开导与教育。之后的章节,将结合丰富的案例,从多角度帮助家长对孩子进行引导,减少孩子的心理内耗,让孩子成长为内心坚定、自我认知客观而明确的健康个体。 MV/7BAhtLr+54OEdl8+DXFFyIXfKzo9j8Yh6PGG+0t84gPoz3fGiOKvVzcyI5Qp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