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成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家庭,作为孩子心灵永远的栖息港湾,对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长的言行举止如同在孩子那柔软而纯真的心田里播下的一粒粒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根、发芽,最终结出影响孩子性格、情绪乃至未来发展的果实。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开心、快乐、学有所成,可遗憾的是,家庭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却常常在不经意间化作阻碍,悄然将孩子推入内耗的泥沼。
苏然对学习充满热情,尤其喜欢钻研数学难题。课堂上,他总是积极地举手发言,无论答对与否,都不影响他对解决数学难题的兴趣。然而,一次数学考试让一切都改变了。
那次考试,由于发挥失常,苏然考砸了。他忐忑不安地拿着试卷回到家,满心期望能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些安慰和帮助。可他刚把试卷递给爸爸,还没来得及开口,爸爸的脸色就瞬间阴沉了下来。爸爸眉头紧锁,大声数落起来:“你看看你这成绩!这么简单的题都能做错,你怎么这么笨啊!”苏然低着头,眼眶泛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双手紧紧地攥着衣角,身体微微颤抖。这时,妈妈也从房间里走出来。可她并没有安慰苏然,反而接着爸爸的话,继续数落苏然,还说苏然太让自己失望了。
从那之后,苏然对数学的学习态度来了个大转弯。写数学作业时,他总是犹犹豫豫,半天也解不出一道题,原本半个小时能完成的作业,却常常耗费很多时间。课堂上,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踊跃地举手,就算老师点到他的名字,他也是慢慢地站起来,回答的声音小得像蚊子嗡嗡,眼神中再也没有了以往的自信。
爸爸妈妈起初认为苏然的这些变化只是因为他对学习有些懈怠,并未意识到正是那次他们冲动之下的否定与批评,让苏然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深深的畏难情绪。
苏然的经历着实令人惋惜和痛心。这也促使我们深入思考:为何家长的几句否定与批评,就能使孩子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因为家长在家庭中扮演着主导者的关键角色,是家庭氛围的营造者,更是孩子建立内心安全感的基石。孩子自出生起,就天然地将家长视为全能的保护者,对家长充满依赖与信任,会在内心无意识地构建起“理想化父母”的形象。
然而,家长频繁或极端地对孩子进行否定与批评,就如同一场场暴风雨袭来,无情地打破了孩子心中构建的理想的父母形象。就以苏然为例,爸爸那几句尖锐的斥责,以及妈妈的失望,瞬间摧毁了苏然一直以来对父母的认可的渴望,让他内心深处的安全感轰然崩塌。此后,苏然学习数学时,内心被焦虑充斥:他害怕再次犯错,害怕又引来父母的不满……焦虑情绪不断啃噬他的内心,消耗着他本应用于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精力。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经意间的否定与批评像一把把钝刀,会慢慢磨掉孩子的自信心与积极性。比如,当看到孩子成绩下滑,有些父母的第一反应不是去了解原因,而是贬低孩子的能力:“你怎么这么笨?这题都不会!”比如,孩子对着一道难题苦思冥想许久,最后还是做错了,家长不但没有耐心引导,反而来一句:“之前教了你那么多次,你还是不会,你到底有没有认真学啊?”家长完全忽视了孩子付出努力的过程,仅仅以结果论成败。比如,饭后孩子主动洗碗,却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盘子,家长不是先肯定孩子帮忙做家务的心意,而是立刻批评:“这么点儿小事你都做不好,还能干什么?”再比如,孩子自己整理房间,虽然整理得不够好,但也付出了努力,家长却视而不见,只盯着没整理好的角落,说:“你整理了还不如不整理!”
类似的情形有很多。这些常见的否定表达,反映出了家长急于求成的心态——总是期望孩子一步到位,马上达到自己心中的标准;也体现出家长习惯用成人的思维和标准去衡量孩子,忽视了孩子还处在成长、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鼓励与引导,而非否定和批评。长此以往,孩子怎会不感到郁闷、产生内耗呢?
除了否定与批评,家长对孩子抱有的过高的期望以及对孩子施加的过度的压力也是导致孩子产生内耗的重要家庭因素。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孩子制定了很高的目标,不管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与天赋秉性如何,一味地要求孩子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在才艺方面样样精通。家长不惜血本给孩子报五花八门的兴趣班,把孩子的课余时间排得满满当当。孩子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往往感到身心俱疲。而孩子一旦无法达到父母设定的某个目标,内心便充满挫败感,开始不断地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不够努力,从而陷入深深的内耗,将大量精力耗费在否定自我和恐惧失败上。
除了以上情形,倘若家庭中父母经常争吵,或者亲子关系经常处于紧张的对峙状态,那么孩子的内心也会时刻被不安与恐惧笼罩。在这种情形下,孩子做事无法集中注意力,内心也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还有一种容易被忽视的、导致孩子内耗的家庭因素,那就是家长对孩子溺爱与过度保护。在一些家庭中,家长对孩子可谓呵护备至,几乎到了事事包办的地步。即便孩子已经到了能够自己穿衣、系鞋带、整理书包的年龄,家长却依然全部代劳。孩子想要尝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家长却总是以“你还小,做不好”为由拒绝;当孩子在学校或家庭中遇到任何问题,家长更是第一时间冲上前去,为孩子解决一切困难,不让孩子经历任何挫折。
从表面上看,家长的这些举动体现了对孩子的满满的爱,但实际上,溺爱与过度保护剥夺了孩子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独立性和自信心。当离开父母的庇护,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孩子就会显得手足无措,内心充满焦虑与恐惧。他们渴望独立,但长期被溺爱的经历又让他们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矛盾会让孩子陷入内耗,不断地在自我否定与自我挣扎之间徘徊。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且深远的。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时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多给予孩子肯定与鼓励,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选择,营造和谐、温暖、鼓励孩子探索、支持孩子独立自主的家庭环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摆脱内耗的阴影,健康、快乐地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