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生活中,有的孩子会因为妈妈下班后没有准时到家而不停地念叨:“妈妈怎么还没回来?”“妈妈怎么还不回来?”甚至时不时地打开门朝外看,趴在窗户上向外看。有的孩子会因为害怕上学迟到,情绪变得暴躁,在出发前大声地催促父母;也有的孩子一到上学时间就抗拒出门……
当孩子有这些表现时,说明他已经陷于焦虑、恐惧或者担忧等不良情绪中。而有些父母往往不重视孩子的这些表现,甚至责骂孩子,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孩子的焦虑情绪是父母必须重视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焦虑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焦虑是个体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焦虑情绪在孩子中非常常见,它伴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即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焦虑情绪。下表1-1 总结了不同年龄段孩子产生焦虑情绪的代表性原因。
表1-1 不同年龄段孩子产生焦虑情绪的代表性原因
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焦虑原因。需要说明的是,孩子对这些事物、情境所表现出的恐惧或担忧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情感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就是说,在正常的条件下,焦虑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危害,甚至还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比如,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如果对考试一点儿也不焦虑、不在乎,那么,他大概率不会多花时间去学习和复习,而是去做其他他喜欢的事情。这样一来,他的成绩自然很难得到提升。相反,如果这个孩子对考不好这件事感到焦虑,那么他很可能会努力地学习和复习,以消除内心的担忧,这样做会比完全不焦虑带来更好的结果。可见,适度焦虑并不是坏事,生活中那些能够令孩子适应的焦虑情绪反而可以帮助孩子。
不过,焦虑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有可能发展为病理性焦虑。
还是拿孩子对待考试这件事的态度来说,如果一个孩子因为害怕考不好而厌食、失眠、抵触学习、精神恍惚等,这时焦虑情绪就不在正常范围内了,而是到了病理层面。所以,正确分辨孩子的焦虑情绪是正常的还是病理性的非常重要。
通常,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一些行为来进行初步判断。
(1)焦虑感非常强烈,频繁地出现不适症状,而且持续的时间长。
当孩子出现长时间表情紧张、坐卧不安等行为,或是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全身无力、头晕心悸等不适症状时,父母就要注意了,这很可能是孩子患有焦虑症的表现。
(2)面对焦虑,孩子做出了一些逃避的行为。出于恐惧,孩子会逃避一系列让他感到不适的环境或事物,这也可能是孩子患有焦虑症的表现。
当孩子出现以上这些行为或表现时,父母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因为病理性焦虑一旦产生,就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比如,当一个孩子预感到有“坏事情”要发生——在他看来这个“坏事情”可能是被当众点名回答问题,也可能是被要求上台演讲等,孩子的心跳就会加快,变得急躁不安,随后消极地认为会发生被所有同学嘲笑的“坏结果”。为此,他选择逃避,可能做出翘课、逃学等行为。
图1-1 病理性焦虑引发逃避行为
图1-1 描绘了在不良预感、消极情绪状态下,病理性焦虑导致的逃避行为。一次逃避后,孩子会获得暂时的安全感,而这将导致他在下一次“坏事情”发生时再次逃避,于是形成恶性循环。作为父母,我们要及时根据孩子焦虑情绪的强度、产生频率、持续时间和做出的行为来判断其焦虑的程度。
总的来说,焦虑情绪和其他情绪一样,它的存在是为了让孩子对周遭环境中的潜在威胁或危险保持警惕心理,并能做出恰当的反应。因此,对于孩子展现出适度的焦虑,我们无须过于担忧。但是,当孩子对某件事过度忧虑时,父母就需要做出相应的干预。此外,焦虑是一种主观感受,孩子的注意力在哪里,精力和情感就会投入哪里。要想让孩子不受制于焦虑,那么,父母引导孩子将注意力从他所焦虑的问题中转移出来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
焦虑情绪是如何在大脑中运作的呢?
首先,我们大脑中的丘脑、杏仁核、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体等可以起到控制、调节焦虑情绪的作用。
(1)丘脑。丘脑是连接大脑皮层和视觉、听觉、触觉系统等的主要区域。而焦虑情绪会影响丘脑,进而影响感觉系统。比如一个正处于焦虑情绪中的孩子,他可能对周围的声音特别敏感,也可能屏蔽了周围的声音,这两种情形都是焦虑情绪影响了正常的听觉的表现。另外,大脑皮层会直接参与处理引发焦虑情绪的刺激信息。
(2)杏仁核。杏仁核对焦虑情绪起到核心调节作用,它负责控制人在受到威胁、刺激后采取的自主反应。比如,当孩子在商场走失,他会四处张望、东奔西走地寻找父母。看不见自己的父母这个刺激,会通过视觉传入丘脑,丘脑立即将信息发送到杏仁核,杏仁核启动身体做出反应。
(3)前额叶皮层。前额叶皮层可以起到减弱焦虑情绪的作用,它会在危险产生和危险结束时向杏仁核发送反馈。
(4)海马体。海马体负责记忆近期发生的事情或因外界刺激而产生的情绪,并提供回忆。比如,当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到焦虑时,海马体就会记住,当孩子再次遇到这类事情,就会随之产生焦虑情绪。
其次,大脑回路可以识别对人体存在不利影响的威胁信号,并做出回应。即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大脑会产生一种应对威胁的系统,也被称为“战斗或逃跑”系统。当危险来临时,大脑会发出警报,警报会引发一系列反应。比如,因为害怕考试而产生焦虑情绪,焦虑情绪会让孩子做出行动:要么积极地应对考试,要么放弃或无视考试。
由此可见,当大脑感知到出现危险、威胁时,就会产生焦虑情绪,焦虑情绪会激活大脑的“战斗或逃跑”反应。这种反应是与生俱来的,在人类的早期阶段,常常要应对自然界的猛兽、恶劣天气等,人类的大脑发展出应对威胁的系统来保护自己。
所以,焦虑情绪之所以产生,其实就是大脑中应对威胁的系统被激活的结果。大多数情况下,大脑中应对威胁的系统对于缓解焦虑情绪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孩子担心不做作业挨罚而认真把作业做完,害怕迷路而不独自乱走,等等。这样,应对焦虑情绪反而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日常任务和遵守规则。
但是,大脑的应对威胁的系统有时会过于敏感,从而导致孩子产生更多焦虑情绪。这时,就需要父母出手帮助孩子缓解焦虑情绪。
焦虑情绪和担心、恐惧、紧张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美国焦虑症和抑郁症协会(ADAA)曾做过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美国,生活中经常被焦虑情绪困扰的孩子占比高达 1∶8,也就是说,每八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孩子被焦虑情绪困扰。
其实,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焦虑情绪。那么,为什么孩子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前面我们阐述了焦虑情绪是如何在大脑中运作的,了解了孩子的焦虑情绪与大脑息息相关。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孩子的大脑仍在发育,其中负责情绪管理的部分,比如前额叶皮层等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所以,孩子很难像成年人一样有效地控制情绪,焦虑情绪自然也会经常出现。
性格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它影响孩子情绪的表达、孩子的脾气秉性以及社交倾向等。性格内向或对负面情绪敏感的孩子,可能更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在应对压力时,他们有时会表现出比同龄人更强烈的情绪反应。
比如,有的孩子容易害羞、喜欢独处、不喜欢和人打交道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有可能越来越害怕社交,甚至有时会因为将要进入热闹的场合而焦虑。
对于孩子来说,恐惧是一种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心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事物、情况,并且要对它们做出判断,规避可能出现的危险。也就是说,孩子在面对一件他认为有危险的事情时,就有可能产生恐惧情绪,随之产生焦虑情绪。
比如,一个孩子要独自上学,如果他不熟悉路线,就会产生害怕的心理,进而担心自己迷路、走失等,随之产生焦虑情绪。不过,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也是一种保护机制,它有助于孩子小心应对未知的事物,远离危险,摆脱威胁,等等。
生活中,环境的变化、应激事件的刺激等同样容易引发孩子的焦虑情绪。
比如,家庭环境。比如,父母关系紧张,对孩子过于严厉或过度保护,都会让孩子感到焦虑。父母经常吵架,孩子就会害怕家庭破裂,从而产生焦虑情绪;父母担心孩子受伤,总是限制孩子的行动,孩子可能会因此而对外面的世界感到恐惧、焦虑。
另外,在学校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感觉学习压力大且学习成绩不好,担心被父母和老师责备;和同学关系不好,与同学相处困难或感觉被孤立;被老师批评;等等。这些情况也容易让孩子产生焦虑情绪。
总之,引发孩子焦虑情绪的原因是繁杂的。很多时候,孩子的焦虑情绪表现得并不明显,可能令人难以觉察,甚至会被误以为是孩子正常的发育过程或阶段性的行为表现等。作为父母,我们要尽早发现、了解引发孩子产生焦虑情绪的各种因素,及时、有效地帮助孩子缓解焦虑情绪。
焦虑的孩子倾向于把并不确定的事情看作危险的先兆,总认为坏事情会落到自己身上,习惯于在所谓的危险没有到来之前反复思考最坏的可能,并因此而感到强烈的不安。
通常来说,一家人出游时,父母会叮嘱孩子:“不要在马路上乱跑!”“要紧跟着爸爸妈妈!”“不要随意和陌生人搭讪!”而对于焦虑的孩子来说,他们反而会不断地问父母:“这趟车真的能到目的地吗?”“叔叔指的路线对吗?会不会骗我们呢?”“缆车的绳索会不会断?”这样的发问会让父母感到孩子话太多,因而产生烦躁感。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子处于焦虑之中,他们认为孩子只是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感到过度担心。
焦虑的孩子的思维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
对焦虑的孩子来说,他们总是能从未发生的事情中感知到危险,并觉得这种危险真的会发生,就像自己可以预知未来一样,预测危险成了焦虑的孩子日常生活内容的一部分。
实际上,焦虑的孩子会对许多事情过于敏感。比如,担心水杯不够干净,害怕细菌会让自己生病,于是反复冲洗;担心电梯会突然下坠,于是害怕乘坐电梯,选择步行上下楼;等等。
焦虑的孩子对于未发生的事情或他认为可能即将到来的危险,总是在想象中将其扩大化,往坏处想。在他们眼中,任何小事情都有可能带来糟糕的结果,甚至是灾难。
比如,体检前,焦虑的孩子就开始担心了:“我的身体真的很健康吗?万一检查出疾病该怎么办?”“抽血时我会不会晕过去?”又如,参加校运会前,焦虑的孩子会担忧:“参加校运会当天,我会不会身体不适?”“现在的训练强度合适吗?会不会影响我比赛时的发挥?”
当孩子对未发生的事情产生类似这样的想法时,说明他已经处在焦虑之中了。
焦虑的孩子常常让人觉得他小题大做。而且,焦虑的孩子就像戴着有色眼镜一样,很少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总是看到消极的、负面的内容。
身陷焦虑情绪之中的孩子的这些思维方式并不容易改变,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更多地从他们的思维角度看待问题,先理解孩子,然后帮助孩子化解焦虑情绪。
在生活中,孩子出现适度的焦虑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大自然赋予我们“战斗或逃跑”的反应能力,让我们在面对威胁时可以做出选择:一种是认为自己能够战胜威胁而选择战斗;另一种是认为胜算太低而选择逃跑。
焦虑同样会激活我们的“战斗或逃跑”的反应。出于对威胁的恐惧和焦虑,为了保证自身安全,逃跑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比如,在水边玩耍时,对水有适度恐惧和焦虑的孩子比那些一点儿也不在意的孩子更不容易发生危险,原因就在于适度焦虑让孩子与水保持距离,减少溺水事件发生。
当然,焦虑如果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它会给孩子造成痛苦,甚至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总的来说,过度焦虑的情绪会给孩子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良影响。
孩子与同龄人交往是必不可少的社交活动,这可以帮助他们获得许多快乐,学习与他人相处,并建立持久的关系。如果孩子害怕与他人交往、内心焦虑不安,他就会远离学校和同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图1-2 社交焦虑产生的恶性循环
虽然有焦虑情绪的孩子不比正常的孩子“笨”,但经常处于焦虑情绪中的孩子在学习方面出现问题的概率更大一些,这可能是因为焦虑情绪分散了精力。
过度焦虑,会使孩子的学习形成恶性循环:孩子过度焦虑,难以集中精神,影响听课效率,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进而出现更大的焦虑。
图1-3 学习焦虑产生的恶性循环
如果孩子的焦虑情绪过于严重,还可能导致孩子长期情绪低落甚至抑郁。比如,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什么都不想干,感觉自己没有任何优点,等等。另外,孩子还有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入睡困难等症状。出现这些症状,就说明孩子的焦虑情绪比较严重,有可能是病理性的,需要专业人士及时进行干预。
父母都想知道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焦虑,甚至有的父母会产生这样的怀疑:是不是自己把焦虑情绪传导给了孩子?或是自己把焦虑情绪遗传给了孩子?父母产生这样的想法,说明父母对孩子的焦虑情绪非常关注。事实证明,焦虑情绪的确可以通过家庭“传染”给孩子,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遗传学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焦虑遗传的论据。有研究显示,父亲或母亲患有焦虑症,那么他们的孩子患焦虑症的风险是未患焦虑症父母的孩子的 7 倍。另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杰罗姆·凯根曾做过一个实验——对约 500 名婴儿进行长期追踪,用严谨的方法证明了天生气质与焦虑情绪存在一定关系。
在实验中,杰罗姆·凯根通过玩具、声音等来逗引婴儿,并拍摄下每个婴儿对此的反应。然后他将那些反应强烈的婴儿归为第一组,大概占 20%;将表现得十分安静的婴儿归为第二组,大概占 40%;其他介于两者之间的婴儿则归为第三组,占 40%。
经过数年时间的跟踪、研究,杰罗姆·凯根发现,那些反应强烈的孩子后来要比表现得安静的孩子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这说明,有些孩子天生就有焦虑的特性,即使长大后的行为表现有所不同,这种焦虑的特性也会一直伴随着他。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遗传是孩子患有焦虑症的一个可能因素,但也有很多出生于有焦虑症患者家庭的孩子并没有患上焦虑症。
除了遗传的可能性因素,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也可能让孩子产生焦虑情绪。比如,父母总是试图保护孩子,经常提醒孩子应该这样做或那样做,时刻流露出自己的惊慌和担忧,这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使孩子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尤其是本身就有焦虑倾向的孩子,会在父母的不断提醒下强化自己的焦虑情绪。
例如,当孩子将要期末考试时,父母担心孩子考不好,反复提醒孩子:“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你复习得怎么样了?”“所有知识点你都记住了吗?”“考试时一定要认真审题,仔细检查!”父母这种超出正常程度太多的关心,会让孩子对自己的情况做出错误的评估,自己也开始变得焦虑、紧张起来。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会更容易变得焦虑。
由此可见,孩子焦虑情绪的产生会受到遗传与家庭环境的影响。遗传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调节行为让孩子摆脱焦虑情绪。作为父母,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引导孩子通过学习积极的思维方式来纠正自己的心态,从而更好地调控自己的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