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在明暗对比之中,他全副武装,在暮色中闪耀。俾斯麦与伦勃朗画中的肖像类似,而且也必须如此描绘。在过去的八十年里,党派之间的仇恨在他身旁电光石火。他的一生中,他很少被爱,因为他也爱得很少。在他死后,他被判处化身为一尊雕像,因为他的内在仍然很难看透。因此,在日耳曼人中间,他成了用石头刻成的罗兰。

这本书想要描画出一个获得了胜利却又时常犯错的战士形象。俾斯麦先生被描绘成一个满怀着骄傲、勇气和仇恨的人物——他的行为都是由这些基本要素驱使的。今天,当我们民族的一部分人带着偏爱对他表示钦慕,另一部分人对他表示谴责之时,我们有必要对他的精神史进行一个深入的研究。既然俾斯麦身为一个名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德意志民族的命运,那么我们的民族就必须学会理解这个人的性格,去了解这个人的真实面目,而不是任由崇拜或者憎恶将其扭曲。

历史人物总是比他所在的体制更成一个有机体,比起他在文献中的表现也会更复杂。我们认为,不要一味遵循学术方法,被记录中的形象干扰,而是要在我们的时代塑造出一位公众人物,让他成为每个人的榜样和警示。这个人和政治家的形象是不可分割的,他的感情和行动互相影响,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同时并存。艺术家的任务是用调查得来的数据构建出一个人的整体。

30年代初,俾斯麦内在性格的发展实际上已经结束了。但是在之前的十五年里,他不得不忍受心中最剧烈的骚动。接下来的时间,一直贯穿他整个职业生涯的,都只是对其已形成的基本性格要素的深化。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大多数的传记作者会用几页纸草草带过他的青少年时期,我却选择用极大的篇幅去叙述的原因——说是他的青少年时代,实际是指他开始参与政治活动之前的时间。唯一成功地做出了俾斯麦心理描摹的作家是被误解的克莱因-哈廷根,但是他可以用来参考的也只有他那个年代可用的资料。在1911年,我曾经试过一种我自己称之为“心理企图”的方法,用来抵消“铁血宰相”这个具有传奇性的名号给大家带来的某种形象。十年之后,我写了戏剧三部曲,希望在德意志的舞台上来戏剧性地表现俾斯麦的形象。

这个新作品与我之前所尝试的完全不同,之前那次是没有涉及政治的。之前那本书中的任何内容都没有出现在这里,并且这本书中的人物形象会以一个新的视角来呈现。两部作品中唯一的共同点只是我们这位谜一样的主人公的基本概念。除此之外,现实中多方面的情况使得一种新的、更具批判性的描述变得必要;战后时代帮助了人们更好地去理解俾斯麦职业生涯中的遭遇;大量回忆录和其他相关的文献已经出版;这些关于俾斯麦的事实材料也为我的写作大开方便之门。

在新的视角下,俾斯麦这一形象的明暗对比变得更加引人注目。如果一个人不是想建起一座纪念碑,而是想追寻一位斗士的一生,那么当这个人面对这位斗士的生命,发现他一直在战斗、偶尔获得胜利、总是充满激情、永不觉得满足、大多数时候都很睿智、有时也会出现误差、但即使犯错却始终表现出天才的特征之时,这个人便只能发出赞叹。 hhj8hrXLUSjug3T2TDrCoBmbx5zJ/Q3m/h5FAks9QRwsK9XvNUxXuHzXIyTr7Ib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