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夏天,大学放暑假,身为大学老师的海子,面朝西部,开始他的第三次西部游历。前两次,他走过了甘肃和青海,为西部大地留下了经典诗篇。而这一次,他要走得更远。他的远方是西藏拉萨,而德令哈,只是他的过站。
当然,这世上从来就没有毫无目的的行走,正如也从来没有毫无意义的人生一样,从后来海子刻意留下的诗篇以及暗潜于文学江湖的种种传说,他此次的西部远行被屡屡指证,就是关于秘密的爱情。
至于这首《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是否构成真实的指认,不得而知;是否只是一种内心情绪的假借和写意,也不得而知。
海子的《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能构成一座河岸大院,能成为一座城市名片,能日久弥新、不厌其烦地被消费、被怀念、被讴歌,还是因为海子诗歌本身的品质,他属于那种走得越远、脚步声却越近、身影也越清晰的那类诗人。这样的诗人,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文曲星”,是文化瑰宝,甚至是一个族群、一个民族的骄傲——即便物质时代的国人很难将一个诗人高高举起进行膜拜,但诗人海子,还是得到了相当有品有格的尊重,这已经非常难得。
很心疼他的离去,但似乎,他离去那个时间还算春秋平安。
很心疼他的离去,因为爱情,他还没有得到人间情谊挚爱。
按照我这个晚生于海子一个时代的人来说,他离去时还是个孩子的年纪,仅仅25岁。当然,天才从不以年龄而论,也许,正因为在人间的短暂,他才愈加被珍惜,被挚爱,被尊重和被典藏。
更多的人因为生命线太长,留给人间的只是一团凌乱。
是的,对一座诗歌庙宇的膜拜,首先要深入到海子诗歌世界的里边,最好购买一本比砖头还厚的《海子诗歌全集》,最好是精装版,厚重、实在,沐浴、燃香,静读和体味,之后,再将目光放远——
到青海高原,到海西州,到德令哈,在那座忧郁小城的巴音河畔,有一座木廊白墙和黑瓦飞檐的建筑物,它,已经成为海子诗迷的圣殿。
因为这首《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我们来到德令哈巴音河岸。
海子诗歌陈列馆门前,有一条从来没有通过火车的火车铁轨。当然这不是专门为海子而建的,也不是刻意对海子生命的暗示。铁轨已经生锈,宛若血祭。一个惊诧,一个恍惚,似乎海子在铁轨的远方悄然出现,正欲转过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