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月亮 罗金合/摄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在福贡,除了天上、江里,还有镶嵌在大地上的石月亮,“明月伴石月,万古照江流”,三月交辉,举世罕见。
石月亮是福贡最为典型的地理标志,位于福贡县城北40千米的高黎贡山山峰之上,为天然大理岩溶蚀而成的穿透山体溶洞,宽高数十米,面积相当于半个足球场。怒江地区在远古时代为浅海区,海底的大理岩经过水体长期的溶蚀,逐步发育为溶洞。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过程中,浅海区被迅速抬升成陆地;在第四纪冰川作用的影响及河流沿构造线迅速下切的作用下,日渐形成山脉。本为浅海大理岩溶洞的石月亮,在地壳板块运动中,在强烈的地质应力影响下冲出海面,伴随高黎贡山的抬升,不断地剥离、抬升、坍塌,最终屹立在怒江大峡谷的山巅之上。融身石月亮之中,感受这一场千百万年的演变,沧海桑田、海底山巅、石月之奇,理解时需要按若干次快进键。
咆哮的怒水,险峻的山崖,耸立的群峰,把石月亮衬托在天地之间,与日月同辉、与山河万古。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有夜升昼落;石月亮始终圆满、昼夜常伴,弥补了阴缺降落的缺憾。雾气蒸腾的早上或雨后初晴时,薄雾漫笼,石月羞羞答答地时隐时现,与云雾缠绵;烈日当空,石月玉轮,交相辉映;月圆之夜,月华如水,石月悠深。
在怒江东岸的美丽公路旁边,建有石月亮观景台。如果行程仓促,可至此小憩,驻足远眺。石月亮高悬于山林峰海之中,观之愈久愈给人以安静祥和之感。若时间宽裕,可亲自爬一次石月亮山。步道临危而设,“天梯石栈相钩连”,一路古木参天、林荫蔽日,野花遍地、鸟鸣不断,奇峰怪石,流泉飞瀑,步步为景,景色百步不同。清新的空气,悦耳的鸟鸣,怡人的山光水色,宛若游走在画中。久居凡尘、常处闹市,工作、生活里免不了各种糟心事,堆积到一定量的时候就需要来一次清空。登临石月亮山间,移情清风明月,眼里有山水,心中有丘壑,顿时豁达不少。攀爬时流出的汗水让饱览到的风光变得更珍贵,无限风光尽在险峰,站到石月亮前观看不同方向的景色、感受迎面吹来的风,深度体验大自然的无限魅力和神奇险峻。福贡民间有“不到石月亮非好汉”的说法,爬到石月亮,那些沉甸甸的想法会在瞬间释然,秀美的山水治好了精神的内耗。除了石月亮外,“神指山”“一线天”“神蛙石”等在山下领略不到的景观给人以不枉此行的感叹。
石月亮山 张晋康/摄
石月亮在傈僳语里为“亚哈巴”,被视为神圣的地方。传说很久以前,怒江流域就居住着人类。有一次连续降雨,下了四十九天的倾盆大雨之后,洪水淹天漫地,淹没了所有的山沟河谷,冲毁了所有的村庄田地,只有一对兄妹在神灵的启示下躲进了大葫芦,顺水漂流幸免于难。眼见洪水即将淹没山巅,直冲天空,危急时刻,神灵赠送给哥哥一把神弓、两支神箭。哥哥拉满弓,奋力将神箭射了出去。山巅射出了一个大窟窿,洪水由此源源不断地流出去。石月亮即为哥哥射穿的山体。洪水退去后,地上只剩下兄妹二人。在经过各种神迹的考验后,二人成为夫妻繁衍出人类。关于石月亮的由来,在福贡傈僳族、怒族民间还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动人传说。石月亮在傈僳语中还称为“亚腊念”,意思就是“巨型女性生殖器”,在当地的民间传说里是人类起源的地方。石月亮被当地傈僳族、怒族视为神山,人们会向它祈福,保佑人们去病除灾、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亚坪冬景 张晋康/摄
分布在中国德宏、保山的部分傈僳族和缅甸、泰国、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傈僳族大多从怒江迁移出去。在近代以前傈僳族没有文字,常以大江大川或独特的山形地势作为迁徙中的重要地理标识。翻越高黎贡山继续西迁的傈僳族人铭记着石月亮,将其视为祖先迁徙的重要节点。保山、德宏、临沧等地州以及缅甸、泰国、印度等国家的傈僳族普遍把石月亮尊为先祖迁徙的源头,为此石月亮有“傈僳之根”的称谓。
攀登完石月亮,一定要去“怒吃咂”观景台,在那里可以领略大峡谷风光,让你满足身处仙境的遐想。
石月亮“怒吃咂”观景台 罗金合/摄
从石月亮乡“反帝桥”启程,经过傈僳族寨子米俄洛村一路盘旋上升,公路两旁葱绿的树木、鲜艳的山花、蓬蓬竹丛映入眼帘,想去触摸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盎然绿意、芬芳花朵,但咫尺之遥的观景台深深吸引着你,而你却不得不放弃眼前的景色,不停驱车向高处驶去。拐过一个箐沟,一个奇特的建筑物豁然出现在眼前。这是2023年下半年才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怒吃咂”观景台。观景台仿自然奇观石月亮以及傈僳族妇女头帕“欧冷”为模型而建造,浑圆雄壮、风格独具、气势磅礴,建筑物内部设有民俗陈列室、商品售卖部、饮食服务部,靠东是宽敞的观景平台,靠西是旅游厕所。
站在观景台,身处流云雾滚之中,云霞缠身,双手可以掬住白云,捧住稍纵即逝的写意山水;在云雾中尽情舞蹈,定能满足你飘飘欲仙的欲望。从北到南可以观赏到绵长邈远的怒江大峡谷座座群峰,感觉千峰万壑就在脚下。由近及远、由清晰到模糊的重叠山峦和坐落在山梁上如漂浮云间的民居在眼前展开。阳光晴好的日子,俯瞰怒江犹如一条银色的巨龙,不见首尾地蜿蜒穿行于大峡谷之间。如果运气极佳,可以观赏到峡谷流云——峡谷有多长,云雾就有多长。峡谷承载着云彩,云彩在峡谷里翻卷,云展云舒的自然奇观让人大饱眼福,胸襟豁然开朗。望东边,是绵延几百里的碧罗雪山山脉。早晨可观雪山日出,傍晚可见晚霞满天。春、夏是一片绿色,秋、冬是重重雪峰。白天,阳光下,当地居民唱着山歌在田间地头劳作,或播种,或薅锄,或收获,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夜晚,在繁星点点的苍穹之下,一个山坡接着一个山坡、一块坝子连着一块坝子、一条河谷挨着一条河谷,灯火通明,一片宁静景致。驱车去到观景台的游客,几乎都舍不得离开此地。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寻找到人世间的宁静、雅致、温和,心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洗涤。
观景台建在雄奇的石月亮下面,一座雄峰挡住了远观石月亮的视线,虽然石月亮近在咫尺,但却观看不到神奇的石月亮,令人或多或少感到遗憾。当然,如果体力允许,可以从这里往上攀登,经过茫茫森林和悬崖峭壁。不过,这是探险者的线路,一般观光者难以行走。
亚坪本是福贡县石月亮乡的一个傈僳族村寨,“亚坪”,傈僳语为“岩石丫口”之意。亚坪景区主要包括原始森林、嶙峋怪石、流云瀑布、远征军归国渡口、飞渡怒江溜索等。亚坪周边为山地立体气候,植被随气候不同而呈现各异。亚坪森林植物丰富、瀑布跌宕、草艳花香、鸟兽欢鸣,云雾升腾,缥缈若幻,十步一景,百步一绝,2019年被国家林草局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自然界就这么神奇:在高黎贡山雄峰之上,有个“亚哈巴”(石月亮),南边就有一个“亚门嚓”(石太阳),形成对应的峡谷奇观。前文所提,当地傈僳族、怒族对石月亮的另一个称谓是“亚腊念”(巨型女性生殖器),对石太阳的别称却是“亚腊达”(巨型男性生殖器),一北一南,一阴一阳,构成怒江大峡谷高山旅游奇景,也正因为如此,亚坪景区名声大振,探秘者、摄影爱好者常常涉足,拍其形象见诸报刊,公之于世。
亚坪景区,通常被当地人称为“18公里”,因从怒江亚坪怒江大桥至中缅边境里程有18千米而得名,一路景色有山谷、民居、溪流、原始森林、瀑布、峻岭、竹海、高山湖、雪山等,让人目不暇接。走在亚坪通道上,森林蔽日,古木参天,野花遍地,鸟鸣不断,奇峰怪石,飞瀑流泉,构成了层次分明的亚坪景色。尤其是在石月亮西南2000多米之外的同样海拔高度的山巅,矗立着一根巨大的大理岩石柱,直径30余米,柱高100余米。根粗尖细的石柱突兀傲立、直插苍穹,俯瞰江流云海、远眺碧罗雪山,壮丽之极。石月亮与石太阳相呼应,阴阳合和而万物生,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功,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开辟于清朝时期的亚坪古道,全长约24千米,是中缅边民民间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远征军归国路线之一。怒江边有远征军归国渡口遗址,是了解怒江边疆贸易、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窗口。有人徒步登临石月亮时曾留下“皎皎碧罗雪,萧萧贡山秋,明月伴石月,万古照江流”的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唱。
亚坪雄峰 张晋康/摄
亚坪风光 罗金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