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峰林,是云贵高原向广西桂北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景湖大道从林木葱郁延伸进瘦石嶙峋,风景植根于石漠化的环境。
群山连绵的石漠化,造就气势磅礴的风景,却让身处其间的人们生计维艰。农耕时节,在巴掌大的石窝里点种上几窝苞谷前,得挑来土填进石窝,不是电影电视上的夸张,而是石漠化地区的真实写照,群众生活的日常。
景湖大道边的则戎镇冷洞村,就是这样一个地方。1977年3月14日,《贵州日报》刊载《贵州的沙石峪——兴义县则戎公社农业学大寨纪实》的长篇报道,把则戎与河北沙石峪类比,报道了则戎人民挑战大山、自力更生,改造恶劣生存环境的事迹。“北有沙石峪,南有则戎”闻名省内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天换地、自强不息”的“则戎精神”响彻西南。
连接冷洞村与万湖峰景区的盘山公路
2009年,黔西南州发生严重旱灾,冷洞村尤为严重,石山间,村民赖以增收的金银花奄奄一息。抗旱战斗打响,冷洞村民不等不靠,发明了打吊针般的滴灌技术,用漫山遍野的矿泉水瓶,硬生生把命根子般的金银花从枯黄救至返绿,创造奇迹。2010年4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冷洞村考察指导抗旱救灾时说:“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就是‘贵州精神’”。
山地千年,冷洞村群众铸就出大山的性格,同石头较劲,用手刨出幸福。根据山地特点,除了种植金银花,还种植花椒;不断进行猪、牛品种改良;努力改善生态环境,把家乡建设成为“山头绿帽子,山腰钱袋子,山脚粮坝子”。
“贵州精神”发源地
传奇就是吸引力,一拨拨团队远道而来,学习经验、交流心得。周末节假日,兴义城的小汽车时时前往,带老人瞧一瞧山乡的巨变,领孩子体会一下勤劳的收获。
冷洞村的陈列馆里,传统工具的包浆勾起了父辈的回忆,祖国的强盛、儿孙的幸福,离不开当年的晨出暮归、挥汗如雨。战天斗地的图片引起孩子的惊奇,生活原来如此艰辛,美好生活原来如此来之不易。
走出陈列馆,除了土地金贵,身边奇峰起伏,山石沧桑。经过多年呵护,树木长在山石间,金银花藤缠绕山石面;经过多年大锤砸、铁锹挖、肩抬手捧,峰与峰之间本来的冲沟,垒起一坎坎梯田,垒出震撼的视觉冲击力。曾经的瘦石山,秋色也有片片金黄,花果飘香,一栋栋新房取代了木屋旧瓦,冷洞村风景如画。
山路弯弯,从冷洞村柏油路扎进大山深处,一墩巨石突兀耸立,石上榕叶伸枝掩路,车到石前路转向,弯过又现一新景。车程犹如在盆景里穿梭,半个小时的视觉盛宴,汽车就可行驶到兴义城边的万峰林景区。短住万峰林里的游客,听闻有冷洞村这一去处,许多也会抽出时间,去领略山地盆景的秀美,冷洞石村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