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 01
探秘北纬二十一度
——雨林勐巴拉

勐海田园秋色 佐连江/摄

西双版纳更应该是一种诗性的文化,因为它拥有殿堂一样神圣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致。

雨林的空气湿润,阳光热烈

沉醉于一场盛大的呼吸

一次邂逅,在美丽与神秘之间

生命的另一种气象,纯美澄净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云南省的8个民族自治州之一,东北、西北与普洱市接壤,东南与老挝相连,西南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966.3千米。州内最高点勐海县勐宋乡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米,最低点是澜沧江与南腊河的汇合处,海拔477米。虽然地处热带极北之地,但这里却是一个被遥远的孟加拉湾热带季风青睐的绿色世界。特殊的地理位置、气温以及充沛的降水量等,令这片土地孕育了我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从文化人类学意义上来讲,西双版纳是一块底蕴丰厚的文化绿洲,是一方世外桃源。13个世居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有人说西双版纳的自然生态、民族风情呈现出“母性文化”“柔性文化”的风采,但这些都不足以概括西双版纳的文化风貌和人文底色,西双版纳应该是一种“水性”的文化。因为各民族性格里既有水至刚至柔的品性,又有水至善至美的精神内核。他们宽的地方能通过,窄的地方也能通过,体现出一种从容不迫、与世无争的姿态。西双版纳更应该是一种诗性的文化,因为它拥有殿堂一样神圣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致。然而,这些“圣殿”没有高高在上,而是修建在了依山傍水的坝子边,修建在了幽静婀娜的凤尾竹下,修建在了人们触手可及的每一寸土地之上……

“西双版纳”作为地名始于明朝穆宗隆庆四年(1570)。这个名字来自傣语,其中的“西”“双”“版”分别是“十”“二”“千”,“纳”为“田”,可译为“十二千田”。有关西双版纳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前2世纪的汉文史籍中。

勐巴拉的晨雾 勐巴拉国际旅游度假区/供图

茂密的雨林 查巍/摄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发西南,设置益州郡。当时云南傣族地区属益州郡管辖。明帝永平十二年(69),将益州郡改置永昌郡,云南傣族地区属永昌郡管辖。三国两晋时期,西双版纳地区仍属永昌郡管辖。南北朝时期,西双版纳一带的12个傣族部落“泐西双邦”奉天朝为“天王”,受到封赏。至13世纪,西双版纳为受封于唐朝的南诏所管辖。元灭宋以后,在云南设立行政省,将云南划分为三十七路、五府,勐泐一带称为“车里路”,开始实行土司制度。明朝继续实行元朝的土司制度,泰定四年(1327),改设“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封召坎勐为宣慰使。1570年,宣慰使召应勐为了分配贡赋,把所管辖地区划分为十二“版纳”,即“西双版纳”。这就是西双版纳名称的由来。清朝仍沿袭明朝对西双版纳的政策。

1950年2月17日,西双版纳全境解放;1953年1月2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正式成立,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委托普洱专员公署领导;1955年6月,改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1973年8月,与思茅地区(现普洱市)分设,开始行使自治州职权;1993年1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景洪县,设置景洪市。从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辖一市两县,即景洪市、勐海县和勐腊县,州府设于景洪市。 63elg0rgysdtafGGlKkpqVhRt2ntLO3T1erPdqBbAWpRNcfmoiZniyvroMS52Q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