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庄莫”(“莫”,傣语“头盖骨”之意)是一座塔,民间传说因塔下埋有释迦牟尼佛头盖骨而得名。塔庄莫始建于338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塔在西双版纳地位最高,是“九塔十二寨”中九塔之首,在境内外的南传佛教地区和众信徒中久负盛名。
塔庄莫属砖混结构实心塔。塔身形似鲜嫩的竹笋造型;塔高约8米,总体呈尖锥形;塔顶装有由小至大的带风铃的7层华盖作装饰。微风袭来,铜铃叮咚作响,如佛国的梵音,悦耳动听,神圣庄严。塔体上装有若干圆形菱形镜片,映照着周围景物,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据传,塔庄莫上的镜片会在某几个星宿运行的某一时刻与澜沧江对岸的一座金塔交相辉映,形成“两塔明镜照,双尖宝石落”的梦幻景致,甚至借助遥远的星辰,它们还能与远在南亚、东南亚土地之上的某些金塔遥相辉映。这些民间传说,更增添了塔庄莫的神圣与神奇。
塔庄莫通体为傣家人认为最吉祥也最喜爱的金黄色。塔基为正方形双层阶梯结构。在第二层塔基的4个角,分别建有4个佛龛,是专供前来祭拜的信徒们放置蜜蜡香和其他祭品的地方。传说,该塔由印度高僧苏纳厅·吴达那主持修建。现存的塔身,是1987年西双版纳佛教协会在原址上重建的。2012年,塔庄莫被定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塔庄莫是西双版纳地区历史最久远、最有宗教文化价值的古塔之一,当地信奉南传佛教的民众以及来自泰国、缅甸、老挝等地的信徒们都会定期来此朝拜,祈求佛祖保佑,平安健康。
“塔庄董”(“董”,傣语“监视”之意)位于王宫遗址后山的半山腰之上,与塔庄莫相邻。传说在古代的勐泐城西北方向,有一山妖经常下山吃人,无恶不作,当地民众非常害怕。佛祖知道此事后,用无边的佛法制服了山妖,之后便命人在当地建一座白塔,将山妖镇压于塔下。可狂傲的山妖并不甘心,经常在塔底摆动身体,震动大地,试图将白塔掀翻,再度出来兴风作乱。佛祖于是选了此高地,剪下自己的一束头发埋在地下,并修建了塔庄董来监视山妖的动静。山妖再也不敢轻举妄动,这方百姓从此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安居乐业,共享太平。
勐泐圣泉
佛龛尖顶
圣泉井水 苏玉亩/摄
塔庄莫 苏玉亩/摄
塔庄董是一座砖混结构的实心塔,高约15米,塔身下部是多面方形,上部为圆体笋状,顶部同样装有带风铃的7层华盖作装饰。现存的塔是西双版纳佛教协会于1987年在原塔的遗址上修建的。经过多年风吹雨打,如今塔身已经严重破败,并长满了杂草。但是,当地百姓们每年都会来此朝拜,祈求风调雨顺,平安顺遂。
圣泉就位于塔庄莫50米左右的一个低洼地带。走下一段台阶,一座古井就在眼前,这就是被誉为西双版纳第一泉的圣泉。过去,这口井水是傣王宫的专用水井。泉水清澈且冰凉甘甜,不论旱季还是雨季,井水水位始终如一,不会改变。相传,这口井水是佛祖留下的。当年佛祖来到此地,觉得山太高,没有水源,于是用手一指,此地便出现了一个泉眼。
如果你来此地,当地民众会热情地向你介绍:“这泉水有祛除病痛之效,还能明目养颜呢!”圣泉边,每天都能见到当地人带着水桶、瓶子来此取水。据说,用此泉水泡茶,茶香四溢,回甘润喉。每年到了泼水节前,许多寺院里的浴佛用水都到这里来采集。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国各地都在传递圣火,而西双版纳则是在传递圣水,该圣水是由著名舞蹈家刀美兰亲手在圣泉采集的,彰显了傣家人对奥运的支持和热爱。
站在勐泐故宫的遗址之上,在如血的残阳里,掬一捧圣泉清水,品味历史漫溯;或在微风细雨中,拾一叶光洁菩提,抚触时间的脉络。
念天地,望浮云,心随念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