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你来到西双版纳,一定会由衷慨叹:“这是一个不缺氧,更不缺信仰的地方。”一寸一佛寺,一地一佛塔。在信奉南传佛教的傣族、布朗族村落,都有属于本寨的一座佛寺和佛塔。在城镇化迅猛的当下,这些寺院仍保留着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大凡古刹道观一般是不种花的,只会素素静静地养些松柏、银杏、香樟、刺槐等古朴典雅的古树名木,似乎是惧怕所供奉的各路天神仙灵会因色彩太过缤纷而下凡尘。但在西双版纳,不必惊诧于南传佛教大殿里那些绚烂夺目的金水漏印和五彩缤纷的各类花树(用各类颜色的薄纸裁制的形如木芙蓉的如意树花)。
放生湖位于园内的佛教文化区,这是一个专供南传佛教信徒放生的长条形小湖泊。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神圣地位,成为东南亚最有名的放生湖之一。1300多年来,这个小湖里曾容纳了多少信徒的虔诚与慈悲,也抚慰了多少不安的灵魂。湖面上有诸多小船,你可以泛舟于湖水之上,饱览湖面的各色睡莲、荷花及岸边美丽的风景,清凉的湖水以及湖边的亭子、古树、清风,也是消暑纳凉的好去处。在放生湖边,坐落着一座精巧的“放生亭”,亭子内外,挂满了四面八方的人们写下的祈福祝愿牌,精巧的白色牌子下面坠着的红色璎珞在风中缓缓摇曳,庄严圣洁。放生湖上,一座风雨桥横跨两岸,巍峨耸立在碧绿的莲叶之上,像一朵圣洁的莲花浮出水面。
风雨桥上,有一座八角亭,据说亭子的顶部是仿照景真八角亭而建的。屋顶按8个方向分别建有8组10层两面坡悬山顶造型,由大到小依次向上重叠递升,呈曲线状渐次收分,到了最上端形成一八角尖顶聚于一圆盘之下。圆盘之上立有宝刹,十三重相轮、宝珠等圣物依次排列其上。屋顶的各条脊上有各种祥瑞神兽装饰,庄严圣洁,与整个桥体完美融合。红色瓦顶与金黄色屋脊交相辉映,具有浓郁的南传佛教建筑风格。整个桥体为砖木结构,具有较高的建筑工艺水平,也是西双版纳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
佛教文化区内,耸立着一座白塔,该塔仿照著名的曼飞龙祈福白塔而建。主塔矗立在基座的中央,为多层葫芦造型,周边有8座小塔围绕,造型与主塔相似。塔的周身为圣洁的白色。主塔塔身上镶嵌着腾空翱翔的龙凤雕像,塔尖顶部的铜制风铃随风鸣响,吟唱着佛国圣洁的梵音,融入了傣泰的异域风情。8座小塔下面,分别布置有8座佛龛,佛龛内分别有8座佛像。佛龛上雕刻有龙、凤、孔雀、西番莲等雕塑。整座佛塔造型庄重,优雅,圣洁,美观。曼飞龙白塔是傣族信奉的南传佛教古建筑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白塔 曼听公园景区/供图
白塔附近,是水神“婻托蜡尼”的雕塑,通身为金色。关于“婻托蜡尼”,在傣族民众中有许多故事在流传。美丽善良的傣家女子“婻托蜡尼”为了千千万万百姓都能喝上洁净的泉水,为了山川田地永不干枯,终身不嫁,辛劳奔走在田野山川,忙碌于千家万户,为世间万物送去水的祝福。人们受惠于她的恩德,将她尊为“水神”。
据《论傣族诗歌》记载,帕召(佛祖)在与本土神灵帝娃答和帕雅满斗法的关键时刻,“婻托蜡尼”从大地中突然冒出来,解开自己的头发,长长的发丝瞬间变成了铺天盖地的洪水,把帝娃答和帕雅满淹没,让帕召在长期的斗法中取得胜利,稳住了地位。因此,“婻托蜡尼”又被称为“佛的保护神”。在信仰南传佛教的地区,许多古老的佛寺或水井边大多都塑有“婻托蜡尼”的金身塑像,受到信徒们的敬仰和膜拜。
在西双版纳,你会看到很多跟南传佛教相关的景观。比如,站在澜沧江北岸,当你的目光掠过展翅欲飞的澜沧江大桥,遥望江对岸最远处熠熠生辉的鎏金佛像,黄金般的色彩在夕阳的余晖里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整座城市都沐浴在吉祥而又神圣的佛光里,那佛光就来自著名的勐泐大佛寺。
绿意 曼听公园景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