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如何获取清晰的照片

了解了相机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曝光法则之后,现在学习一下如何去拍摄一张清晰的照片。想要获得清晰的照片,附件辅助固然重要,但人为因素更为重要。

一、保持相机的稳定

使用正确持机姿势,右手握住手柄,食指放在快门键上;左手自然托住镜头,大拇指和中指调节变焦环。手持相机时保持此动作不变,右手在上,左手在下。肩关节、肘关节和手构成三角形,稳定相机,左肘关节可自然地抵在腹部以保持稳定。当需要拍摄低角度视角时,人应下蹲,将左肘关节轻轻放在膝盖上,以保持稳定。手持拍摄时,若身边有树干、桌子之类的东西,可以作为辅助来保持相机的平稳,按下快门时应注意屏住呼吸,避免身体的晃动。

二、使用三脚架

三脚架在拍摄中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风光、静物摄影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相比手持拍摄,使用三脚架可以保证相机的稳定性,从而得到更加清晰的影像。

使用三脚架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只有掌握这些要领,才能使三脚架发挥它最大的效果。

1.三脚架的选择

三脚架的种类繁多,按照锁紧方式来分类可分为旋钮式和扳扣式,按材质来分类可分为碳素脚架和合金脚架。在锁紧方式上,通常以旋钮式为首选,扳扣式虽然更加方便,但是长期使用后难免会出现松动问题,就无法为呈现高清晰影像而作保证。

从材质方面考虑,中低端的三脚架一般会用合金材质,这种材质的优势是坚实、韧性和强度都很好,而缺点就是比较重。如果在旅行摄影中带着这么重的三脚架很不方便,也给身体带来了很大的负担。碳素脚架比较轻,携带方便,但缺点是价格较贵,同样规格的三脚架,碳素脚架的价钱会比合金脚架贵出一倍多。

对于爱好者来说,选购一个500~1000元的合金脚架就可以满足各种相机、各种题材的拍摄了,如果不是职业需求,不建议购买碳素脚架。

2.三脚架的使用

使用三脚架时一定要将锁扣扣紧,以免拍摄途中三脚架突然倒地造成相机的损坏。所以拍摄之前,第一要检查三脚架是不是都拧紧扣好;第二,一定要放在较平的地面,不要放在尖锐的石头上,即便是稳定的三角形,一阵风吹过也是很容易倾倒的。若地形特别,凹凸不平,需要将地面较高的一脚缩短,以保证三脚架的平稳。

3.三脚架的配件

(1)快装板

在三脚架顶端会有一个可拆卸的小板,名为快装板,快装板的作用是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安装时,先将快装板螺口对准相机机身底部拧紧,之后将快装板安装在云台上。使用之前务必检查快装板是否紧紧扣在云台上,以免意外发生。

(2)快门线

要确保最佳的拍摄效果,三脚架+快门线是最好的搭档。快门线分为有线、无线两种,可以使摄影师肢体的任何部分与相机做到零接触,避免相机因外界因素而抖动产生模糊的画面。在长时间拍摄中使用快门线还有一大优点:如果使用机身上的快门进行拍摄,需要长时间按住快门时,哪怕使用三脚架,轻微的抖动也在所难免。而如果使用快门线就避免了这一问题,它可以锁定快门,使B门一直处于开启状态,也不会因为手的抖动或不小心的触碰而影响画面效果。

三、适时关闭防抖

在镜头防抖技术诞生以前,只需要使用三脚架就可以保证画面的清晰。但在防抖技术如此普及的今天,有了更加便捷的方式来保证画面的清晰度。防抖技术最开始是佳能公司提出来的,后来其他厂商也纷纷跟上脚步,才有了今天防抖技术的普遍应用。防抖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感应器来感应镜头的抖动,使镜片做反向补偿,所以感应器为了防止镜头抖动,会有微小的反向补偿动作。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使用三脚架,那么相机拍摄的画面反而更加不清晰。所以在使用三脚架的时候,务必要关闭防抖功能,不然只能适得其反。

当然,相机的生产厂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有了三脚架检测功能,就是说当相机处于稳定状态时,自动关闭防抖功能。这对于大部分的摄影人来说是一个很棒的操作,但是很多入门级镜头依旧不存在这样的高科技功能,所以三脚架检测功能也并非万无一失的办法。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在使用之前一定要检查好相机是否开启了防抖功能。

四、提高快门速度

如果不使用三脚架,想得到清晰的图片,提高快门速度是必不可少的。当快门速度足够短时,可以将运动着的画面凝固,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快门速度越短,感光元件接收到的光线就越少,运动物体在画面上经过的距离就越短。假设物体运动50cm,连拍10张,平均每张照片记录了物体运动5cm的距离;如果连拍50张,那么平均每张照片只记录物体运动1cm的距离,这样比较起来,必然是1cm的模糊范围更小。那么同样的道理,如果相机镜头抖动,拍摄的物体相对镜头来说也是运动物体,同样会影响到整体的画面清晰度。当快门速度不足时,这种相对运动就会造成画面的模糊。由此可以得出一个普遍规律:快门速度为焦距的倒数时,画面可以保持相对的清晰,这个值就叫作安全快门。

对于安全快门的说法也有很多,有人认为有必要严格按照安全快门的数值来进行设定,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安全快门不是必需的。因为其一,有的摄影师有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拍摄经验,持机能力很强,即便是1/2秒的快门速度,也可以端得很稳;其二,对于APS-C画幅的机器来说,由于焦距系数的存在,安全快门也会相对应地升高,所以这个数值并不是可以确定、唯一不变的;其三,对于有防抖功能的镜头来说,安全快门的值可以大幅降低,没有必要死记硬背。防抖技术是相机进化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在很大的程度上解放了三脚架的使用,在很多的拍摄情境中已经不需要三脚架的辅助。

五、合理运用对焦功能

在摄影的概念里,焦距可以理解为镜片中心到感光元件之间的距离,每一个相机镜头上都标注了焦距。对于全幅相机来说,它就是实际焦距,但是对于APS-C画幅的相机来说,由于感光元件的面积不足,所以通常需要乘以一个倍率得到真正的焦距值。焦距和视角的关系是焦距越长,视角越窄。

根据光学原理可以知道,镜头不能使视野内由远至近的所有物体都保持一样的清晰度。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需要对看到的画面进行选择性对焦,使视野范围内的一部分区域保持清晰(通常为主体物),来突出作者想主要表现的内容(图1-5-1、图1-5-2)。使画面效果更明显,有实有虚,通过控制景深,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图1-5-1 对焦点在静物上面 涂保铭 摄

图1-5-2 对焦准确的静物摄影 高嘉雯 摄

焦点偏移和焦点错误这两个问题通常会出现在摄影初学者的身上,如果对焦出现问题,使主体模糊,配体清晰,这张图片就失去了最精华的部分。下面介绍一下对焦相关的知识。

1.设置对焦点

数码相机中有很多个小的对焦点,此处以佳能相机为例,假设选择中心对焦点为对焦模式,只要将中心对焦点对准需要对焦的位置,并预压快门(轻轻按下快门,直到手感发生变化)。对焦清晰且完成的信号有两个:第一,可以听到相机发出“滴滴”的声音;第二,可以从取景器里看到中心对焦点的红色方格变亮并且闪一下,同时看到对焦的部分变得清晰。如果想改变对焦点,可以按下“对焦点切换键”,再使用拨盘进行调整。每一款相机的操作根据品牌和型号都略有不同,具体方法还是要参考说明书。

还有一种可以使对焦点不在中心,相比调整对焦点更简单的方法。如果面临比较紧急或者很赶时间的情况,使用二次构图的方法,得到的结果跟非中央对焦是一样的。首先相机的对焦点在画面的中央,将焦点对准想对焦的地方,轻轻预压快门,按住不要松手,再在取景框中重新构图,最后继续按下快门,就可以得到一张焦点不在画面中央的影像了。

2.对焦模式

由于用途不同,数码单反设置了多种对焦方式。通常分为单次对焦、人工智能伺服对焦和人工智能对焦。

(1)单次对焦

比较常用的是单次对焦,在这种模式下,一旦完成了对焦,预压住快门不放,就可以任意地调整构图,焦点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也就是二次构图。它的优势是速度快、精准度高、清晰度高。

(2)人工智能伺服对焦

人工智能伺服对焦是针对运动拍摄而开发的模式,使用这个模式对焦的话,一旦预压快门选中了焦点,焦点就会跟随运动的物体而进行改变,不论是左右的移动还是距离的移动,都能实现实时跟焦的功能。这个对焦模式比较适合拍摄体育类的图片,若按照以前的老办法,运动员快速运动,摄影师需要不断更换焦点,既费时费力,效果也不一定好。

(3)人工智能对焦

单次对焦虽然快捷,但是对于运动摄影实在是无法胜任。而人工智能伺服对焦看上去很智能,用起来却不是很顺手,稍稍有动作就会影响整个画面。因此人们又发明了一种取两者之间优势的对焦方式,即人工智能对焦。它的特点是:第一,在保持焦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改变构图;第二,拍摄动态物体时相机自动跟焦,保持准确的焦点。这种智能对焦模式理论上结合了单次对焦和人工智能伺服对焦两种对焦模式的优点,但事实却并没有这么理想,其中有很多的漏洞,目前还不是那么成熟。

3.对焦难度较大的情况

数码相机固然智能,但毕竟不会像人类一样有思想,更多的是按照指令去完成任务。所以在进行自动对焦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难以对焦的情况,比如天空、纯色的墙面等。相机是根据颜色的反差来进行对焦,而天空的颜色基本上一样,又没有参照物,对焦是否清晰看来都是一样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找到一个相对应的参照物,比如天空中的一朵云、墙面上的瑕疵或者影子等,再进行二次构图就可以得到清晰的影像了。

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就是夜间拍摄,如果环境太暗,再高端的机器也无法准确对焦。这个时候通常会采取辅助打光手段,比如可以用手机把被摄物打亮,摄影师进行对焦,之后关掉辅助光再按下快门,得到的同样是清晰的影像。

这里额外提出一种比较难对焦的拍摄情况:微距拍摄。有的人会认为微距摄影并不是很难拍,因为微距视角其实就是超长焦摄影,画面中的信息并不多,但这也就意味着必须持机很稳才能保证画面的清晰度。如果说想拍摄一张好的微距摄影作品,绝对不是仅仅用三脚架就可以拍好的。前面提到过,焦距越长,景深越小。对于小景深,使用自动对焦可不是一个好方法,可能两片只有0.5cm距离的花瓣就会让镜头不停抖动。花一动,镜头也要动,一来二去摄影师累,镜头也不好把握,所以这个时候推荐使用手动对焦。用三脚架固定好相机,手动选择要对焦的部分,预压快门时,就会发现效果远远超过自动对焦。

六、合理利用景深

对焦点前后一定范围内的被摄体都能在底片上形成相对清晰的画面,这一清晰的范围就是景深,通俗来说就是人眼或取景器看到画面的清晰范围。有的时候看到一幅摄影作品有很多地方都是虚化的,只有被摄主体是清晰的,这就“小景深”的效果。景深越浅(小),看到的清晰范围越小,同时背景虚化的效果也就越明显,反之同理。影响景深大小的主要有三个因素:光圈、焦距和摄距。

光圈的大小控制着景深的大小,光圈越大,则景深越小;光圈越小,则景深越大。在正常的拍摄画面中,要想使背景虚化,就必须将光圈进行收缩。当光圈调节至最大时,则景深最小,此时景物的清晰范围就变小,这样背景就得到了虚化;反之光圈缩短,则景深就变大,画面也就清晰可见了。

景深还受到镜头焦距的影响,在同一光圈条件下,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范围就越小,背景就越模糊;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范围就越大,背景就越清晰。

摄距和焦距的原理类似,同样是通过距离影响景深。但焦距移动的对象是焦点,而摄距移动的对象是相机。以固定焦距50mm举例,若相机离被摄物体越近,景深就越小,清晰范围较小;反之景深则会变大,清晰范围亦会变大。

景深的运用取决于摄影师对画面主体想表达的东西。当所拍摄的画面的现场环境对主体思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时,就要用到大景深,而大景深画面要用小光圈,结合广角镜头进行拍摄(图1-5-3)。当要在拍摄环境中突出主体时,则采用小景深进行创作,而小景深需使用大光圈、长焦距及近距离拍摄,这三个元素能使画面背景模糊,以突出所要表达的主体(图1-5-4)。

七、养成照片回放、放大的习惯

每当拍好一张照片,都会比较期待最后的成像结果是怎样的,这个时候就可以按下回放键,看一下照片有什么问题。为了避免后期不必要的麻烦,摄影师务必要检查好是否有进行重拍的必要。再怎么模糊的照片,通过一个两寸左右的小液晶屏来看都是清晰的。为了避免这种错觉,应使用相机上的放大键重新检查照片。尤其是对焦点,它一定要是整张照片中最清晰的一部分。养成照片回放、放大的习惯可以减少很多遗憾甚至损失,但也不要过于依赖相机回放功能,摄影师需要对自己所拍摄的照片结果有预判和推测。

图1-5-3 大景深小光圈 高嘉雯 摄

图1-5-4 大光圈小景深 高嘉雯 摄 bIRDAl3r8FDAOtJdaIpTRVClMB+PULayXtM37UTWrDs4PNqneWZ5VkSbxIdxLNd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