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俞平伯的《冬夜》
——上海亚东图书馆发行,
一九二二年三月出版,价六角

平伯这部诗集,分成四辑。他自己说,“第一辑里的大都是些幼稚的作品;第二辑里的,作风似太烦琐而枯燥了,且不免有些晦涩之处;第三辑的前半尚存二辑的作风,后半似乎稍变化一点;四辑……有几首诗,如《打铁》《挽歌》《一勺水啊》《最后的洪炉》,有平民的风格。”

平伯主张“努力创造民众化的诗”。假如我们拿这个标准来读他的诗,那就不能不说他大失败了。因为他的诗是最不能“民众化”的。我们试看他自己认为有平民风格的几首诗,差不多没有一首容易懂得的。如《打铁》篇中的:

刀口碰在锄耙上,

刀口短了锄耙长。

这已不好懂了。《挽歌》第四首是:

山坳里有坟堆,

坟堆里有骨头。

骏骨可招千里驹;

枯骨头,华表巍巍没字碑,

招什么?招个呸!

这决不是“民众化”的诗。《一勺水啊》是一首好诗,但也不是“民众化”的诗:

好花开在污泥里,

我酌了一勺水来洗他。

半路上我渴极了,

竟把这一勺水喝了。

……

请原谅罢,宽恕着罢!

可怜我只有一勺水啊!

这首诗虽不晦涩,但究竟不是民众能了解的。

所以我们读平伯的诗,不能用他自己的标准去批评他。“民众化”三个字谈何容易!十八世纪之末,英国诗人华茨活斯(Wordsworth)主张作民众化的诗;然而他诗始终只是“学者诗人”的诗,而不是民众的诗。同时北方民间出了一个大诗人彭思(Burns),他并不提倡民众文学,然而他的诗句风行民间,念在口里,沁在心里,至今还是不朽的民众文学。民众化的文学不是“理智化”的诗人勉强做得出的。即如平伯的《可笑》一篇(页二一七),取俗歌“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家家有好女,无钱莫想他”四句,译为五十行的新诗;然而他自己也不能不承认“词句虽多至数(十)倍,而温厚蕴藉之处恐不及原作十分之一”。这不是一个明白的例证吗?

然而平伯自有他的好诗。第四辑里,如《所见》一首:

骡子偶然的长嘶,

鞭儿抽着,没声气了。

至于嘶叫这件事情,

鞭丝拂他不去的。(页二四〇)

又如《引诱》一首:

颠簸的车中,孩子先入睡了。

他小手抓着,细发拂着,

于是我的头频频回了!(页二三〇)

这种小诗,很有意味。可惜平伯偏不爱做小诗,偏要做那很长而又晦涩的诗!

有许多人嫌平伯的诗太晦涩了。朱佩弦先生作《冬夜》的序,颇替平伯辩护,他说:

平伯的诗果然艰深难解么?……作者的艰深,或竟由于读者的疏忽哩?

然而新出版的《雪朝》诗集里,平伯自己也说:“《春的一回头时》稿成后,给佩弦看,他对于末节以为颇不易了解。”(《雪朝》页六十一)这可见平伯诗的艰深难解,自是事实,并不全由于读者的疏忽了。平伯自己的解释是“表现力薄弱”。这虽是作者的谦辞,然而我们却也不能不承认这话有一部分的真实。平伯最长于描写,但他偏喜欢说理;他本可以作诗,但他偏要想兼作哲学家;本是极平常的道理,他偏要进一层去说,于是越说越糊涂了。平伯说:

说不尽的,看的好;

看太仔细了,想可好?

花正开着,

不如没开去想他开的意思。(页七三)

这正是我说的“进一层去说”。这并不是缺点;但我们知道诗的一个大原则是要能深入而浅出;感想(impression)不嫌深,而表现(expression)不嫌浅。平伯的毛病在于深入而深出,所以有时变得烦冗,有时变成艰深了。

我们可举《游皋亭山杂诗》的第四、第五两首来做例。第四首题为《初次》:

孩儿们,娘儿们,

田庄上的汉儿们,

红的、黑的布衫儿,

蓝的、紫的棉绸袄儿,

瞪着眼,张着嘴,

嚷着的有,默然的也有。

……

好冷啊,远啊,

不唱戏,不赛会,

没有新鲜玩意儿;

猜不出城里客人们的来意。

他们笑着围拢来,

我们也笑着走拢来;

不相识的人们终于见面了。

……(页七七)

说到这里,很够了,很明白了,然而平伯还不满足,他偏要加上八九句哲学调子的话;他想拿抽象的话来说明,来“咏叹”前面的具体景物,却不知道这早已犯了诗国的第一大禁了(看页七七)。第五首为《一笑的起源》,这题目便是哲学调子了!这首诗,若剥去了哲学调子的部分,便是一首绝妙的诗:

我们拿捎来的饭吃着,

我们拿痴痴的笑觑着。

吃饭有什么招笑呢?

但自己由不得也笑了。

……

他们中间的一个——她,

忍不住了,说了话了。

“饭少罢!给你们添上一点子?”

回转头来声音低低的,

“哪里像我们田庄上呢!……”

……(页七八——七九)

这种具体的写法,尽够了,然而平伯还不满足。他在前四句的下面,加上了九句:

一笑的起源,

在我们是说不出,

在他们是没有说。

既笑着,总有可笑的在,

总有使我们他们不得不笑的在。

笑便是笑罢了,

可笑便是可笑罢了,

怎样不可思议的一笑啊!

这不是画蛇添足吗?他又在“哪里像我们田庄上呢”的后面,加上了十三句咏叹的哲理诗:

是简单吗?

是不可思议吗?

是不可思议的简单吗?

……

他们的虽不全是我们的,

也不是非我们的,……

他这样一解释,一咏叹,我们反更糊涂了。一首很好的白描的诗,夹在二十二句哲理的咏叹里,就不容易出头了!

所以我说:

平伯最长于描写,但他偏喜欢说理;他本可以作好诗,只因为他想兼作哲学家,所以越说越不明白,反叫他的好诗被他的哲理埋没了。

这不是讥评平伯,这是我细心读平伯的诗得来的教训。我愿国中的诗人自己要知足安分:做一个好诗人已是尽够享的幸福了;不要得陇望蜀,妄想兼差做哲学家。

民国十一年九月十九日
(原载1922年10月1日《读书杂志》2期) iZDr7KVShA31K6n8vWDC4m0jUhTGFLPsq+ZSosJwb8sw1MjtmKVzKMZs/Cd/Rn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