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拉的创作很丰富,很难从文类上加以严格地区分,也难以用框框加以限定,总之文如其人。倘若非要分类,有些是短篇小说故事,有些是讽喻性小品文,有些是率真的随笔杂感,还有社会调查报告和诗歌。不过,为了阅读的便利,本书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或可归为“校园”与“社会风情”两大类。
校园是一个迷惘的江湖世界,沉浮着残酷的青春岁月。作为中学生作家,罗拉既有敏锐的洞察力,又有幽默的讽喻笔调。
当罗拉的眼睛翻越出校园的围墙,去窥察车上男女的众生相,就会让人想起张爱玲的《封锁》,去细数市井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悲喜,就有点莫泊桑或林斤澜的短篇风格。“我实在没想到,在相对富饶的温州,竟然也有这样艰难生活的穷苦人。”(《永宁巷四记》)她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对历史真相的追问与嘲讽。(《尖山垟没有英雄》)《少女与保安》结尾表现出某种“无情”,这是真实写作者的心性,不做虚假的价值判断,正是中学生这个年龄的真切反映。在短篇之外,《一段情》试图抓住在风云变幻中人物的离合悲欢,颇有大时代小说的影子,或可是很好的长篇素材。
当然,本书中的作品也有文学模仿与改写,但并不停留于中学生的水平,而尝试一种倾注哲思的文学重构,例如《猪》重构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孔》写到鲁迅的孔乙己来到当代,《终点》以转换视角改写《老人与海》。这些也是罗拉在不断练习写作的痕迹。
罗拉既有文学创作者的自觉意识与困惑,也表现出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很多作品表现出一种成长中的孤独,显露作者与周遭的庸俗与幼稚格格不入。然而,她对文学创作的痴迷与勇气,也许正是作者没有受限应试作文的明证。
易永谊
2022年4月18日
(易永谊,副教授,温州大学中文系主任,硕士生导师,致力于比较文学、创意写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