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纪实摄影:看得见的思想表达

不可否认,思想是纪实摄影的灵魂。

1839年,摄影术发明诞生之前,除去绘画,人类的思想是不可观看的,只能间接地通过文字、声音、肢体行为等来表达陈述。人类掌握了摄影术之后逐渐明白,照相机这种工具不仅可以再现美丽的风景和大千世界,还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特别是摄影人掌握了纪实摄影的创作方法之后,纪实摄影便成为可视的思想表达、阐述摄影人对这个世界理解的重要手段之一,摄影家的思想通过摄影的观看进而完整体现。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丹纳说:“他们为思想而思想,为思想而创造科学。”那些“醉心于思想的人不会不爱好最崇高的思想、概括宇宙的思想。”

一、深邃的思想是纪实摄影创作的灵魂和翅膀

为很好地将自己的思想以可见的方式表达出来,表达自己对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意识的看法和意愿,纪实摄影人不断地在实践和研究纪实摄影创作,以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纪实摄影作品表达着自己的思想。

很多纪实摄影作品不仅成为艺术经典,还对社会的进步和繁荣起到促进作用,甚至改变了历史。比如,越南裔美籍摄影师黄功吾的《战火中的女孩》促进当局结束战争;美国摄影家多萝西亚·兰格的《移民母亲》成为美国大萧条时代的象征;美国摄影家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时代广场胜利之吻》代表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法新社亚历山大·乔的《释放纳逊·曼德拉》是非洲反种族隔离运动的象征;美国摄影家罗伯特·希尔弗《蒂姆·伯纳斯-李与互联网的发明》展示了信息革命大门的开启;法国摄影师让-马克·布瑞的《伊拉克囚犯和他的儿子》代表着人性与战争的较量;法国摄影家吉尔斯·佩雷斯的《华尔街股灾》表现了全球经济的波澜动荡。

意大利著名记者兼作家帝奇亚诺·坦尚尼说:“对真正的摄影师来说,故事不是你奔赴一个地址,携带着高档照相机和所有正确的滤镜,故事意味着阅读、研习和充分准备,拍摄意味着从周围的环境中观察你在阅读中领略到的东西。伟大的照片都是思想的呈现。”

在我国,当大多数摄影人还在为宣传影像奔波的时候,美籍华人摄影家刘香成就以具有独特个人见解的影像令人惊叹。他以日常生活为着眼点,记录刚刚步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政治、社会的发展变化,照片中每一个细节中都透露出他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刻理解和非同一般的认识。刘香成说:“我是一个没有语言天赋的人。因此,我将照相机对准人们的日常生活,来避免落入夸夸其谈的宣传”。刘香成的《1980年,云南思茅,中国朋克》这幅作品多次作为巨幅照片展出:三位穿着白衬衫、夹克外套,戴着军帽、墨镜,三胞胎似打扮的年轻人,木讷地呈现在画面上,这是改革开放之初追赶时髦的年轻人形象。另一幅记录1978年上海一对年轻的恋人把公园作为自己的浪漫场所的摄影作品,表达了对私人空间的思考,画面极其耐人寻味。在他的作品中,摄影已被语言符号化,成为一种隐喻的象征,让我们从中读出了作者的观察和思想敏锐性。

二、思想的高度决定了纪实摄影作品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产劳动中,有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的强烈愿望,并促进人们相互交流、互相促进、反思和提醒、批判和反省。摄影已成为人类表达思想最好的可视媒介之一。

纪实摄影作品是一个人智慧的集大成。根据一个摄影师的拍摄选题和方向,可以了解到他的思想和综合修养、文化底蕴。

从20世纪70年代的天安门悼念总理活动到唐山大地震,王文澜的纪实摄影作品并没有局限在决定性瞬间和形式感上,而是注重强调思想性和丰富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王文澜说:“关于拍什么我有了新的想法,我开始关注事件、关注社会。”跨入新世纪,他说:“摄影早已不是一种仪式,而是随时随地的观看,它已悄悄地融入到我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我想说的也都在这些照片里。”198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王氏四兄弟作品集,让我们对社会和人有了批判性的认识,有了对生活哲理性的理解。那些新思想的撞击、新的矛盾、新的思潮观念、新的社会现象、新的生活方式,透过一幅幅摄影作品中强烈的视觉语言符号显露出来。王氏四兄弟在作品集后记里说:“我们用发展的眼光通过镜头把看见的变化瞬间反映出来,表现京味里古老与现代的对话、活力与惰性的碰撞,表达我们各自的观察、揣测、审视与褒贬。”资深媒体人杨浪评说王文澜:“在对其创作冲动剖白之后,渐渐看出他有一些很特立独行的观念和展示。而在那些随波逐流的摄影文化时尚中,正是这些有价值的特立独行,在引领摄影整体思想和创作水平的提升。”

三、真实的记录和突破传统纪实的意愿纪实同样具有思想性

纪实摄影不仅可以忠实地记录现实社会,把思想显露无疑地表达出来,还可以使用意愿纪实的手段,通过当代观念艺术这种后现代主义纪实摄影的方式创造性地反映出来。丹纳说:“人只要一开始推理、想象、说话,就有用形象和观念来思索的能力。”反之,人只要看到现实中的某些形象,也会立刻在脑子里形成某种特定的思想、推理或语言表达,进而拍摄创作成纪实摄影作品。

美国摄影艺术家辛迪·舍曼是一位非常特殊的创作者,她用了40年的时间,把自己打扮成各个阶层不同时期、不同背景和遭遇的人物,塑造出许多不同女性形象,表达她对人类社会与人性的反思。辛迪·舍曼说:“在我的作品中,虽然很多人会觉得我是沉迷于其中,但与其说我是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和探索自我,倒不如说,我更努力将自己隐藏在作品表象的背后,来呈现与展示人的复杂与丰富。”罗伯特·弗兰克是被誉为曾经改变摄影史发展方向的人,他的创作生涯以及他作品中蕴含着与众不同的隐喻与表达方式,把美国社会那种冷漠、荒诞、贫富悬殊、种族歧视与不平等人权等用后现代主义“非决定瞬间”的手法展示开来。那些模糊不清、粗颗粒、地平线倾斜、被遮挡住脸的人物,正好代表他的政治立场、心境与思想。为此,他最有代表性的摄影集《美国人》被奉为文化界颠覆传统的摄影著作。

摄影大师曼·雷说:“与其拍摄一个东西,不如拍摄一个意念;与其拍摄一个意念,不如拍摄一个梦幻。”可见一个观念、意念、思想在真正的摄影家那里是何等重要。中国摄影师欧志航在《俯卧撑》系列作品中,把国内外的各种热点问题融入到自己的摄影创作中,给观者很多启示和思考。

近200年来,人类在摄影创作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产生了许多充分表达自己可视思想的摄影艺术作品,并成为时代的经典,成为纪实摄影家的思想武器。

经过时间的冲刷积淀,能充分彰显人类思想的优秀纪实摄影作品是文化艺术璀璨宝库里的一笔财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纪实摄影家不仅要积极努力通过纪实摄影的方法和手段把个人的思想表达出来,充实丰富人类的知识遗产文化宝库,无愧于这个时代,还要与各门类知识融合深化纪实摄影的表现手法,传播创作理念。

四、如何使自己的纪实创作更富思想性,是摄影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博览群书,有丰富的知识面,要让自己的纪实摄影作品有深刻的内涵和思想性,没有渊博的知识是很难达到的。

法国著名文化评论家、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不仅对社会、历史、文化、文学等有深刻的了解,而且对时装、摄影、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写出了《明室》(摄影札记)一书,这一成果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知世界及历史的方式。他认为,“文化修养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签订的一项契约。”历史上每一位创作出伟大作品的文学家、艺术家都是具有丰富知识和深刻思想的哲人。

其次,艺术要深入生活,观察、概括、提炼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接地气,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再次,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需要长期的积累拍摄,并不断调整完善,才能够最终完成。急功近利和浮躁的思想是创作中最致命的弱点。纪实摄影家王福春的系列摄影作品《火车上的中国人》《生活中的中国人》《东北人》等,都是通过长年累月的拍摄编辑才最终形成的纪实摄影精品。

结束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也更加深邃,更富有独创性和启示性。摄影人思想精神层面的力量就是纪实摄影作品的力量。有了先进文明的科学技术,将有更多的方法和手段把我们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jgAEp+eDj4eWxE3LqPbe7PsicMQfbsnJNCxdMkR4M8liRIotwX/9XTu9mzmxs1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