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边境穿越”
Border Crossing

“边境”的穿越是坎坷的,“边境线”的建立也同样生产出无限的戏剧性。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处在冷战时期的中国,也同样经历了内地居民在深圳与香港之间的“边境穿越”。这是一段属于个体的历史,更是一段属于集体的回忆。

“穿越”里有三条线路:西线泅渡,从蛇口、红树林一带游过深圳湾,到香港新界西北部的元朗;中线走陆路,在深圳梧桐山、沙头角一带翻过边防铁丝网进入香港;东线从惠州出发,徒步穿过惠东,到海边乘“蛇头”自制的橡皮艇,从大鹏湾水路闯过去。“穿越”里更有许多的情绪和心境:成功后家人的欢呼雀跃,深港亲人的隔岸相望。影像中的穿越情绪却更加让人印象深刻。1962年,拉里·伯罗斯(Larry Burrows) 一路跟随当时港英政府的警察和边防部队前往粤港边境,记录下了那些“留港无望即将被遣返的逃港者” 惶恐的面容。伯罗斯说:“在现场的每一分钟,我都在想要逃走,我不想看到所发生的这一切。但我是一个拿相机的人,我是按一下快门就躲开,还是应该负起摄影记者的责任?” 何煌友 19 也拍下了1979年5月奔涌至文锦渡口岸附近的人流 ,照片里看不清他们的表情,却能感受到一种热切的渴望——当时有谣言称,英女王登基当日,香港将实行大赦,深圳边防也会在当天“大放关口”。除此之外,他还拍下了当时的“批三洋”运动。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边防政策大大缩减了过境耕作人数,边境小额贸易和过境探亲“三个五”(即边境农民每月可持证过境探亲5次,每次允许带5斤、价值不超过5元的副食品入境自用)等经济政策被当作“慕洋、向洋、靠洋”和“走资本主义道路”来批;它们也在后续被当成“洋尾巴”给割掉

随着改革开放,深圳逐渐安定,更是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逐渐“独特”和富裕,最终为向香港迁移的人们铺出了归途。1979年1月13日,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向国务院请示,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23日,为加强对宝安地区生产建设的领导,建立出口基地,发展对外贸易,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颁发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对外宣布:“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市划出327.5平方千米试办经济特区,吹响了全面改革开放的先锋号角。自此,大规模迁移成为历史,不少人甚至回来投资办厂,置业生活。他们在香港努力奋斗赚来钱,为深圳后来的经济奇迹注入了第一笔资金。

蛇口开山炮打响了改革开放第一炮,1979,何煌友

福田远眺,1982,何煌友

深南中路(左侧为上步村),1982,刘廷芳

深圳居民乘坐出租车返乡,1985,薛国良 20

20世纪60年代的宝安县城区全景,郑中建 21 jmigVjBo3NbioLteSKXAdyyheOYFm7ZDQyaKetitpaFPHV7rChvZWnYOPC+OHe0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