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宅位于丽水市酱园弄48号,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坐北朝南,硬山顶,阴阳合瓦。该建筑呈纵长方形,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前后三进三开间,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正厅、后寝、下房、左右厢房若干。通面阔30.3米,进深55.3米,占地面积1760平方米。整座建筑梁架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正屋梁架为五柱用七檩。梁架间月梁等处雕工雅洁,栩栩如生。建筑用柱粗大,下置鼓形柱础。天井条石筑阶、铺地,四周设排水沟。该建筑是丽水市区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清后期民宅,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从清道光十二年(1832)开始,丽水县天灾连年。据道光版《丽水县志》记载:“秋九月十五日雪;十二月二十四日夜雷电、大雪,山中积丈余,鸟兽多死,明年春二月乃霁;十三年冬十二月十二日,大雪三日;十四年夏五月十四日大水,册报沙石壅积田地二十顷三十四亩有奇;秋疫,斗米值钱六百,盐一斤值钱百十。十五年大旱成灾。”
九月降雪,十二月雷电;大水、大旱和大疫接连不断。天呈异象,灾祸接连,令百业萧条,民生凋敝。
丽水城里有两个人忧心忡忡,焦思竭虑,夜不能寐。
一个是处州知府于尚龄。于知府是江苏金坛人,清道光二年(1822)进士。正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现在经年灾祸,处州府公帑已捉襟见肘,让于尚龄无比头痛。既要修复灾毁水利设施,又要赈济食不果腹的灾民,于尚龄为此绞尽了脑汁,操碎了心。
另一个是处州城的首富谭学贵。
谭氏是处州的外来户。谭学贵祖籍江西南丰,隶属于抚州。江西南丰是江右民系的重要聚居区和繁衍地,素有种植苎麻和编织夏布的传统。清乾隆初年,谭氏先祖自南丰至处州城贩卖夏布。那时,丽水鲜少种植苎麻,更别谈用苎麻织成布料。以此布制成衣,夏季凉爽适人。据道光版《丽水县志》记载:“苎麻,初鲜种者。乾隆间,江右人来种之,今渐广。织成,呼曰腰机布。”
所谓“一招鲜,吃遍天”,谭氏在丽水迅速拓展了市场,经过第二代与第三代的接力经营,后来居上,开设一家又一家商铺,铢积寸累,成为处州城里首屈一指的富豪。仅在处州府衙隔壁、长约30米的高井弄里,谭家就开了两间当铺。
谭氏在商业上高歌猛进的同时,也一直为社会公益出资。据《丽水县志》记载:道光五年(1825)丽水县在东岳庙右设义仓,由谭景兴经营;道光十四年(1834),谭学铭独资捐修处州城墙。县志评价“可以谓难矣”。
谭学贵之所以在床上辗转反侧,是接到了知府于尚龄请他到府衙一叙的邀请。于尚龄话说得很委婉,谭学贵心里却很清楚知府大人找他是什么事。
谭学贵身心疲惫,却毫无睡意,干脆起床点起蜡烛,让人把大哥谭学铭请过来商量。谭氏到谭学贵这一辈,是第四代,共有兄弟6人。其他4个兄弟埋首经营,负责对外打点是谭学贵和谭学铭两人。
谭学铭姗姗来迟,可能早已睡下。谭学贵招呼大哥坐下后,告诉大哥知府让他明天去府衙。
谭学铭一听,表情立刻凝重起来,旱涝叠加,城垣坍塌,堰渠溃败,瘟疫流行,百姓生计维艰,官府四处向富户劝捐。去年维修城垣,几乎耗尽了谭学铭的所有积蓄。这回知府于尚龄相邀,肯定将主意打到了谭学贵的身上。
“于大人想让你做什么?”谭学铭小心地问。
“具体没有明说,只是让我过府一叙。”……谭学贵回答道,“不过我猜测,他想让我赈济灾民。”
“哪可未必。去年底城垣修毕,于大人正为好溪堰渠淤堵烦恼。”……谭学铭摇摇头说。
“好溪堰渠疏浚可以缓一缓,灾民进城可是一日都耽搁不得。”……谭学贵说,“灾民饥肠辘辘,保不准会干出什么事,这应该是于大人最头痛的。”
“有道理,有道理。”……谭学铭点点头问,“你想开粥棚,还是捐银两?”
“两样都不愿意做。”……谭学贵见谭学铭一脸疑惑,解释说,“大哥听过‘升米恩斗米仇’的故事吗?”
从前,有两户人家是邻居,其中一家很富裕。有一年,天灾导致田中颗粒无收。穷的一家没了收成,只能等死。富的一家有很多粮食,就给穷人家送去一升米,救了急。穷人一家非常感激救命恩人。熬过最艰难的日子后,穷人前去感谢富人,说话间谈起明年的种子还没有着落。富人慷慨地说,这样吧,我这里的粮食还有很多,你再拿去一斗吧!穷人千恩万谢地拿着一斗米回家了。回家后,家里人说,这斗米能做什么?根本不够明年地里的种子。他们太过分了,既然这么有钱,就应该多送我们一些粮食。这话传到富人耳朵里,他很生气,心想,我白白送你这么多的粮食,你不仅不感谢我,还这么多怨言。于是,本来关系不错的两家人从此反目,老死不相往来。……
……“但于大人开口了,你能拒绝吗?”……谭学铭替弟弟担心,谭家几代经商,小心翼翼,赔尽笑脸,谁都不敢得罪。别说面对掌握生杀大权的一方要员,就是衙门的胥吏,也要点头哈腰。
“一有灾情,就要我们出钱,永远没个头啊!”……谭学贵喟然而叹。
“这就是我要子侄们刻苦攻读的原因。”……谭学铭认真地说,“你我一辈要继承父业,无暇诗书,取不得功名,尽受官吏士绅欺凌。”
“是啊,富而不贵,囊中钱财,有如他人之物。”……谭学贵感叹说,“我也不希望下一代从事商贾,让他们去读书求取功名或从儒吧。”
“说说你的想法吧。”……谭学铭见弟弟眉宇舒展,知道他心中有了主意。
“读书要有经济支撑,我们要购置店铺房屋,供下一代居住和租赁,让他们心无旁骛去从儒。”……谭学贵盯着大哥的眼睛说,“我们应该倾囊而出。”
“你这个想法很好,假如我早几年就置办,于大人也不会盯着我的钱袋了。”……谭学铭后悔地说,“不过,既然他已经邀请你了,你怎么应付?”
……“我想联合兄弟们在晏公巷盖房子。”……谭学贵说,“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谭学铭一下子反应不过来。
“凡愿来做工的,每天都可以免费吃饱饭。”……谭学贵慢悠悠地说,“我们可以适当延长工期,慢工出细活。对家有老弱拖累者,再给予一点接济。”
“这个办法好。一举三得。既遵从了于大人的意愿,为他解了大部分忧,又赈济了灾民和家人,更为自己办了件大事。”……谭学铭一脸欣然,“我支持,其他几位弟弟我去说。”
清道光十六年(1836)至道光十七年(1837),两年间,谭氏兄弟在晏公巷盖了5幢砖房。谭家从第五代开始,由商转儒。
谭学贵的长子谭献是对近代丽水教育做出一定贡献的谭氏族人。谭献,字文卿,自幼好学,为清贡生。谭献办学兴教,在宅中举办私塾,集本族亲友及闾邻之女,教授文学、算术,开府城女子就学之风。由于他学识渊博,授业有方,名声远播处州,十县均有学生慕名来读,学生就寄宿在谭宅楼上。
处州南明书院创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后改名莲城书院。光绪年间(1875—1908),谭献曾任教于莲城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莲城书院改名为崇正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处州知府将崇正学堂改名为府立处州中学堂,经费由府库支付,聘请谭献为中学堂总理(即校长),他是“百年老校”丽水中学的第一任校长。光绪三十三年(1907),中学堂改称监督,聘任制改为公推制,处州十县劝学所公推谭献长子谭云黼为处州中学堂监督。
丽水城最早的小学也是谭献创办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谭献任处州中学堂总理前,提前拨出田租,在圭山书院创办崇实初等高等小学堂,自任校长。崇实高等小学堂是囿山小学的前身。宣统元年(1909),谭献与毛管封、刘廷煊等人创办了“处州第一女子学堂”。学堂设在谭宅楼上,这是处州最早的女校。谭献办新学,兴民智,生平树育桑梓,桃李盈庭。
谭献长子谭云黼是贡生,曾留学日本。谭献次子谭云黻是优贡生,曾在处州中学堂任教,后到北京财政学堂求学。谭献第五子谭云陶和六子谭云陔都曾在处州中学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