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门楼位于莲都区太平乡西畈村中部,坐西朝东,当中五开间“一”字形排列,两侧各一间“八”字形展开,面宽19.19米,檐口高7.70米。明次间四柱三楼,条石墙基,上筑水磨砖墙。砖柱方形抹角,底部设质形石础,下有覆盘。明间石库大门,宽1.50米,高2.50米。门顶的下额枋砖凸出,高浮雕四狮戏球图。中额枋分成三格,中间框内浮雕“节孝流芳”四个大字,两边小框内浮雕人物故事图。2011年,花门楼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畈村是章氏聚居地。有关西畈村的由来,民间有这样一则传说。
南宋时期,福建省下三府有一人姓章,名鉴,表字仔钧。他自小聪明,6岁上学念书,上通天文,下达地理,文武兼备,官至太子太傅,诰封为上柱国忠显王,食邑700里。后来秦桧陷害民族英雄岳飞,当时有好多官员对秦桧卖国求荣、陷害忠臣极为不满,因惧怕秦桧权大势大,敢怒不敢言。只有章公仔钧刚正不阿,上书谏奏宋高宗。秦桧闻知大怒,顿生阴谋,用莫须有的罪名陷害章公。章公得知消息,长叹一声,只得携带家眷避难于浙江丽水,隐居水南岸村。
一天,章公带着仆人和猎狗到丽水北乡一带打猎。遇到一只梅花鹿。那鹿拼命逃跑,章公在后面紧追,一直追到离城50多里外的地方。这里四面环山,中间一马平川,一条小溪流过,山清水秀,真像世外桃源。这时,梅花鹿跑到一座似龙腾飞的山脚下忽然不见了。猎狗吠了一阵,也躺下不走了。章公追到此地,见猎狗躺下不走,就连声呼喊。可是猎狗任凭主人怎样呼唤,就是不走。章公这时也感到有些吃力,就坐下来休息,吸了一筒烟。章公见天色不早,要赶回去,可是猎狗硬是不走。章公无奈,摇着头说:“狗呀狗,为什么不肯走,莫非想住在这里不成?”狗一听,摇着尾巴连连点头。章公看这里的山水着实迷人,对狗说:“我把没吸完的烟丢在地上,明天回来如果还有火种,我们就移住此地。”
第二天,远远就看见山脚下红光闪闪,走近一看,烟火果然未息,还发出阵阵祥光。过了些日子,章公就迁来这里定居,取村名为“白玉川”,后改为“巨溪”,即现在的巨溪乡西畈村。
传说与事实有些出入。据《渠溪河涧郡章氏宗谱》记载,章氏卜居西畈的源流经过如下。
始祖章及仕唐为康州(今广东德庆)刺史,二世章修仕为福州军事判官,三世章仔钧官至检校太傅,四世章仁燧仕南唐建州制置使,五世章文锡为秘书省郎中,六世章重迁至龙泉,为都官郎中,七世章告因乱世隐居不仕,八世章侍徙居处州括苍门外。
十二世章驹,登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王佐榜进士,章驹上书言秦桧之非,遭受极刑,下诏籍没其家。章驹胞弟章骥,闻讯逃到渠溪,躲过一劫。章骥不敢再回处州城,就在渠溪定居下来,娶张氏,生二子。
章骥为渠溪章氏始迁祖。因此地溪流环绕,溪水清澈,如白练玉带,名玉溪。后因村庄坐落于田畈中,且位于溪西岸,改称西畈。
章氏在西畈卜居建宅,拓垦田亩,经历了南宋的休养生息和元朝的韬光养晦后,于明清时期开始崭露头角。以贡生而入仕为训导、教授、知县者多人,居乡躬耕田亩兼营贸易者代不乏人。至清中期,章氏成为处州宣平县(今莲都区)一大望族。
章铣是西畈章氏的代表人物。
章铣(1696—1764),字光世、炳如。父母先后早逝,为继母鲍氏抚养长大。
自小聪颖,刻苦好学。稍长后入县学,习经史,研易学。待继母如生母,早晚请安,小心侍奉,令其快乐生活。清乾隆元年(1736),考授恩贡生,候选儒学。
章铣无意入仕,在家乡耕读持家。处州刚刚经历福建耿精忠的“三藩之乱”,渠溪一带也深受其害,百姓逃离,田园十之七八均已荒芜。清政府出台鼓励农耕的政策,如“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按田征赋”“缓其征,履亩清丈”。章铣抓住机会,亦耕亦商,一方面拓展田亩,一方面与宣平县城、处州府城商贸往来。铢积寸累,历经30年,章铣“充扩置田几二十顷,买受山场、各庄仓屋计金不下十万”。
财富的积聚永远与勤俭持家分不开。“其持家也俭,布衣以备暖,蔬食以供饱。每戒子孙曰:珠不可为衣,玉不可为食,殆有衣不重裘,食不重肉之风与?”
章铣勤俭持家却不吝公益,“壬申岁大饥,捐米若干石,以赈穷黎。乡邑每有义举,慨然急公乐助”。60岁寿辰那天,宣平县知县陈加儒赠送锦旗,县内乡绅纷纷上门祝贺。
章铣生有5子5女,一门济济。清乾隆十六年(1751),章铣开始兴建大厦,大厅前后三进,连厢百有余楹,土木经营,数载辛劳。
章铣这座规模宏大的宅院,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被大火焚毁,仅存砖质门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