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口村颜氏民居位于丽水市联城镇港口村,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主体由前屋、天井、厢房、正屋组成四合院式。整体格局两进三开间两层楼,砖木结构。通面阔12.6米,进深18米,占地面积226平方米。屋面硬山顶,阴阳合瓦。中轴线上辟抱框石质大门,水磨砖砌墙体,抬穿混合式梁架,明间三架抬梁用四柱,次间五架抬梁用三柱。前屋与正屋间设四阶缓坡小天井,条石铺砌,三合土地面。该老屋结构简洁,保存完整,有一定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
港口村,又名三港口,因位于宣平溪、黄山坑和瓯江大溪的交汇处而得名。
宣平溪又名宣平港,古时称午溪、畎溪,发源于武义县樊岭(旧属宣平县),经柳城、溪口、三港,从章湾村出武义入丽水,贯穿丽新和苏港两个乡,于港口村汇入瓯江。
旧时,港口村除了是温州到宣平和龙泉、松阳到宣平的水上要津外,也是陆路古道的枢纽。
宣平至处州的曳岭古道周坦、道圩支线,从周坦分支南行,经西岸、弄里至道圩,接宣平港航道及沿溪陆路,上可至柳城,下经由港口达丽水、松阳、龙泉。
处州至松阳、龙泉的通济古道港口支线,从上水南超然亭分支,沿江岸穿行,经上吕埠坑、瓷窑、后商等村,自后商村南行至白峰村,西行渡大溪折而北至港口。
因为港口村是水路、陆路的交通要津和枢纽,使其成为商旅行人的歇息地和货物中转的集散地。
……据清乾隆年间(1736—1795)编纂的宣平县上黄村《王氏宗谱》记载:“括宣上黄王氏,乃东瓯讳十朋公、号梅溪先生之苗裔也。开禧丙寅年,六世孙宇新公徙处州丽水今三港口,尚有旧族。再传至科六公,贸易于宣上黄,见其山盘基旷,垦居于是,藩毓成族。”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梅溪村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中状元。他的后人王宇新于南宋开禧二年(1206)迁居港口村。王宇新的后代王科六凭借港口村独特的地理位置,从事商业贸易,往来港口村和宣平上黄之间,最后择居上黄。
……王氏迁居后,符、叶、李、甘等姓氏先后迁入港口。
……清雍正年间(1723—1735),颜州八“见山溪之可爱,桑麻以自娱”,自江西宜黄迁入港口村。颜州八育有3子,分别为颜之喜、颜之善和颜之吉。由此颜氏在港口村繁衍生息。
……港口村依山傍水,还拥有大片滩地。颜氏耕读传家,以种植桑麻、耕耘田亩为主,兼顾经商贸易,“为士者,诵诗读书,克佩圣贤之教;为农者,耕田凿井,自成太古之风”。
……据港口村《颜氏宗谱》记载,颜州八的孙子颜必发,为人忠厚,待人接物和气可亲,自幼躬耕田亩,栽种桑麻,焦心劳思,胼手胝足,二三十年间遂成巨富。又颜楚强,自幼入塾读书,长弃学归农,躬耕南亩,不避风雨。嗣因生齿日增,为家庭前途计,又由家农兼商,刻苦经营,输以易有无。家境渐裕,遂广置田园,创庐舍。
……港口村颜氏务农力田,栽桑种麻,经商贸易,购买田地,建造宅院。与此同时,颜氏注重诗书课读、家族教化和宗族治理。北齐文学家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20篇,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港口村颜氏也有家训十则:孝父母、和兄弟、序长幼、别夫妇、严内外、训子孙、亲宗族、慎官守、安生理、明义利。
……亦耕亦读,兼营商贸,家训颁行,敬宗睦族,使得颜氏后来居上,成为港口第一大姓。
以下为有关港口村的诗歌:
水复山重处,悠然夏亦凉。
绿荫浓似染,深覆读书堂。
秋至农登谷,山村倍觉丰。
镰刀新月下,桥板夕阳中。
由来物产重桑麻,
此地栽培厚莫加。
遥想诗人歌载绩,
村民风俗最堪夸。
茶抽雀舌在三春,
园内真多采叶人。
榆火焙来香自远,
竹炉煎出味尤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