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西溪村朱氏民居

西溪村历史格局和自然风貌保存完整,明清时期的古民居鳞次栉比,面积约10000平方米。其中,朱氏宗祠、李氏宗祠、西溪村朱氏民居、西溪村朱美彩民居、西溪村朱土新民居、西溪村刘氏民居、西溪村李恒发民居、西溪村朱丽勇民居、八角井、西溪村朱祖新民居10处文物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西溪村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11年,西溪村乡土建筑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西溪村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西溪朱氏原居徽州婺源,始迁祖朱连,字创隆,系宋高宗朝宰相朱胜非七世孙。朱连任温州通判,恰逢宋末元初天下大乱,朱连挂冠避乱,卜居锦溪(西溪)。

朱氏定居西溪后,耕读传家,慈孝治族,与李氏和睦共融。后朱氏子孙繁衍,分为六房,逐渐发展成北乡的一大望族。

清嘉庆十一年(1806)四月十七日,朱有章呱呱坠地。父亲朱卿宇为儿子取名“有章”,典出《诗·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

朱卿宇是一位吏员,家境优渥。清道光年间(1821—1850),朱卿宇建造了二进宅院,题宅名为“与德为邻”。“与德为邻”源自《论语》里仁篇。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有德行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人来亲近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为四维之一。德者,好品行也。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应遵循的准则、规范,它以崇高的境界为标志,以修身养性为阶梯。因此成为有德之士,不仅是文人雅士,也是凡夫俗子的共同追求。有德者会受到人们的敬仰,成为人们的示范,所以孔子说“君子怀德”,即真正的君子必有德行。

朱卿宇对朱有章寄予厚望,从小对其实施严格的教育。朱有章幼童时在西溪村开蒙,14岁时,负笈外出求学。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朱有章赴仙渡乡仙里村姑父翁国馨家读书。翁国馨为邑庠生,其父翁开贤为增广生,父子富甲一乡,富而好礼,抚贫济困。在家设塾开馆,延师教授子侄。

从幼童启蒙到少年求学,再到青年苦读,朱有章能文善诗,品学兼优。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生,朝考一等,初授奉节知县。道光二十二年(1842),因父亲去世,朱有章回家守制。

道光二十四年(1844)冬,朱有章始任丰都知县,爱护民众,政治清明,牵头修建培元塔。

培元塔位于兴义镇长沙坝村长江岸边,塔身呈正六边形,边长2.92米,为砖石结构,七级楼阁式建筑,通高29.5米。塔门镌刻“培元塔”三个大字,左右坊刻一联:“万丈文光腾上元,两间秀气萃平都。”当时人们称其为朱公塔,1984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啥要修建培元塔?朱有章在《建培元塔碑记》里是这样说的:

1844年冬,我到丰都任知县,看到丰都山川秀丽,是出人才的地方。1845年春,我到平山书院考察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接见学生,看到大家学习刻苦,文章写得很好,但丰都中进士和举人的却很少。问其原因,有的说是以往石工打石头,凿伤了地脉;有的说是在长沙边淘沙金,将精华淘掉了,所以科举不顺。我半信半疑。后来,我到乡下考察,查看丰都县城周围的山川地势,发现东南方特别低洼,就与人商议,想建一座塔来补这个缺陷。因建塔事情比较大,意见不统一,我又带领学博邹小山、汛官刘古江等各方面人员十来人,实地查看,选定塔址。回署后,即着手建塔事宜,因资金困难,便向官民筹集,官民捐助资金2000两,备齐砖石。1846年1月28日动工,仅3个月就将主塔修好,当年完工。

在新繁,朱有章出资捐修龙神庙、养济院、卫公祠,组织民夫整治卫河。同时,他还接济当地一对孤儿寡母。

在大邑,他组织增修顺平侯祠。顺平侯,即蜀国大将赵云。赵云墓位于大邑县东二里许的银屏山下,有碑竖大道前,上刻“前汉将军赵子龙墓”。朱有章在墓前增修顺平侯祠。

朱有章所到之处,皆施惠政,得到百姓爱戴。他每调离一县时,百姓结伴相送20余里仍不舍。百姓赠他万民伞,他力辞道:“尔民多贫苦,此乃虚文徒费。如果爱戴,口即是碑,何用斯。”

咸丰元年(1851)冬,朱有章在大邑知县任上引病卸任,回到家乡西溪。

朱有章在西溪的住宅为二进宅院,题宅名为“沛国旧家”。沛国为西溪朱氏的郡望,表明不忘本源,不忘根基,同时也有承前启后的意思。

朱有章育有三子。大儿子居住的宅院宅名为“温慈惠和”,体现了屋主人追求温良、仁慈、惠洽、和睦的心理。二儿子居住宅院宅名为“钦荣庆慈”,此名称有两层寓意:一是朱氏先祖曾任宰相,沐浴过皇恩,荣耀过门第;二是屋主人钦仰荣耀、追求仁慈,同时教育下一代不忘根本,与人为善,宽厚待人。

朱有章自幼酷爱读书,“积书数万卷,口不绝吟”。回乡后,他专门建造了一处书舍,称“怀古山房”。

朱有章还是个孝子。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元年(1862),太平天国军攻占处州,数次袭扰西溪村。朱有章将母亲安置在村后的九盘山上,自己在村里组织乡勇护村,坚持每天到山上向母亲问安。时局动荡混乱,朱有章心里五味杂陈。他的心声在《九盘山》这首诗里袒露无遗:“抛却家园上九盘,逦迤步入白云端。山依北斗心期远,地尽东瓯眼界宽。陡觉置身高处险,从知行路古来难。昂头且倚崖边坐,一阵天风五月寒。”

朱有章返乡后,不忘施恩百姓,对亲朋好友和贫苦乡邻或以钱款相助,或购买义田赠其耕种,还捐资修宗祠、建凉亭、筑桥修路等,受到父老乡亲的赞誉。 x7jbLrE8ogX3AHkUYtfgeA0dz7GbnamAgT1eKdUjGGym5yCzc5USERWM2rC+Bge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