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碧湖镇沈家邸民居

沈家邸位于莲都区碧湖镇古井村卫生巷5号,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101平方米,四合院式二层砖木结构居宅,由前厅、正厅、后厅、前后厢房、学堂和照壁等单体建筑组成,抬梁穿斗混合梁架,勾头滴水,硬山顶。西面设二重牌科式砖砌大门,头门对面设照壁。沈家邸布局巧妙,砖雕精美,是碧湖现存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2003年,沈家邸被列为丽水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碧湖为丽水县西乡,素有“处州粮仓”之称。碧湖镇区傍瓯江,临通济古道,水陆交通便捷,吸引了大量北迁南徙者,成为奔赴处州的移民首选之地。清末时,逐渐形成“三汤六叶一支梅,梅树脚下一颗沈”的多姓氏比邻而居,和谐共处的格局。

从坊间流传的姓氏俗语来看,汤姓是最早进入碧湖镇区的宗族,沈氏则是最后在碧湖聚族而居的。而沈家邸这座“豪宅”,则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式微和另一个家族的兴起。

碧湖汤氏主要分支渊源于龙泉石笏。汤黼从唐将李光弼平“安史之乱”有功,唐肃宗封其为将使,徙居金华,镇守剑川(今浙江龙泉),并携子延祚、延光卜居龙泉石笏(今龙泉市八都镇安田行政村石笏自然村),为入浙始祖。汤稻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自龙泉石笏徙居均溪益头,后迁居该邑东南界首(即云和汤侯门,今云和县紧水滩镇龙门村)。汤转由云和汤侯门迁居丽水碧湖上街银杏树下,是为碧湖上街始迁祖。元末,稻公第十三世孙汤滨,由云和汤侯门迁居丽水碧湖上汤村,是为碧湖上汤村始迁祖。汤谌,任南宋军器监承,知信州,追任中书朝请郎,由丽水郡城徙居碧湖下街,是为碧湖下街(狮子头)始迁祖。今碧湖下街、内汤街一带汤氏,大多为谌公之裔孙。

明清中期,碧湖汤氏人丁兴旺,曾有汤祠“半条街”之称。碧湖曾建有上街汤祠、行基汤祠、下街狮子头汤祠三大汤祠,人口有数千人之多。“……三汤六叶一支梅”中的“三汤”,是指碧湖有三座汤祠。

碧湖沈氏的始迁祖沈承拔(1718—1792),于清雍正年间(1727—1735),为躲避战乱,从福建清流迁至碧湖。据沈氏家族传说,沈承拔来碧湖时,年方十六七,随身只带了一具烟刨。恰恰就是这具烟刨,改变了沈承拔的人生。

明万历年间,烟草自吕宋(菲律宾古国名)经由福建漳州月港传入中国,率先在福建种植。清流县近水楼台,烟叶种植历史悠久,为福建主要产烟区。沈承拔之上几代皆务农,从事烟草种植和加工烟叶。他携烟刨到碧湖,恰逢其时。

清康熙年间“三藩之乱”,福建安溪、永定等县少数人为避战乱,迁居松阳,传入烟叶种植技术。至清雍正时期,烟叶种植、加工、贸易形成一定规模。

碧湖作为商贸集镇,连接松阳和温州等地,贩夫走卒集聚,商贾店铺林立,是烟叶贸易、加工的集散地。但当时将烟叶加工成烟丝的工具还是传统的“把切刀”。相比之下,沈承拔用烟刨加工出的烟丝又细又长,并且速度是“把切刀”的3倍。“一招鲜,吃遍天”,沈承拔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后来,他除了替别人加工烟丝外,还从松阳大量收购烟叶,加工成烟丝销售。积累资金后,沈承拔及后人开始涉足百货、食品、绸布、纸业、酱业、酒业、铁业等,在碧湖中心区域大行口开设20多家“广”字号店铺。

沈氏以加工烟叶起家,随后转为经商,至清道光末期,沈氏在碧湖已建立起庞大的商业帝国。

沈家邸原为汤氏祖居,大门门额雕刻阳文“中山旧家”四个字,虽字体被毁,但字迹犹存。“中山”是汤姓的郡望和堂号。

相传,沈家邸由汤氏二十一世中字辈先祖建造,后因族中一不肖子孙惹上官司,汤氏族人不服县衙不公裁判,遂将官司诉至京城。最终这场轰轰烈烈的“民告官”官司却输了官司败了财。汤氏族人为了偿还债务,不得已只能变卖家产。那时,沈氏因经商致富,正在碧湖街区大量购置房产和田地。汤氏将祖屋大部分卖给沈氏,正好验证了……“创业不易,守业更难”这句话。

沈家邸是碧湖历史文化街区的代表性建筑,2003年被列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x7jbLrE8ogX3AHkUYtfgeA0dz7GbnamAgT1eKdUjGGym5yCzc5USERWM2rC+Bge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