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0.李鸿范

李鸿范从1953年建社到1983年在副社长、副总编辑职务上30年未动,1983—1985年任顾问。在讲述和平里尤其是民族出版社时,李鸿范是绕不开的人物。李鸿范(协儒布僧格,1920—2005),1941年留学日本。1943年回国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参加抗日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1946年以后任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执委、内蒙古人民自卫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1946年参与筹建东蒙军政学校并任副校长。1947年6月任哲里木盟奈曼旗旗长。1948年在内蒙古党校学习。1949年3月任内蒙古日报社副社长兼蒙古文版总编辑。1952年调至国家民委参事室,参与创建民族出版社并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作为社领导,他还兼任了多年的蒙古文编译室主任。1984年任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专职副组长(组长李一氓),全国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协作小组副组长,中国蒙古语文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第一、二、三届“国家图书奖”评委会副主任兼评委;第一至五届“中国韬奋出版奖”评委。

李鸿范回忆:“我于1952年从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参事室开始到1985年离休,在民族出版社工作了33个年头。回顾过去,我深深感到上述这些成绩的取得经历了不寻常的历史过程,是来之不易的。建社初期,随着民族工作的开展,与少数民族代表人物、各方面人士的来往和联系日益增多,迫切需要设立翻译机构。于是从各有关民族地区调来一些同志,担负会议和文件的翻译工作。当时人员既少,水平又参差不齐,其中有的民族语文水平较高,却不懂汉文;有的民族语文水平较低,又缺乏编译工作经验,当时又没有可供查阅的辞书,再加上有的民族长期处在封建农奴制社会,语文中缺少表达新概念、新名词的词汇”。

萨空了是民族出版社创办者,但是他的兼职很多,所以李鸿范主持工作。如果说是萨空了先生主持创建了民族出版社等一批民族文化单位,那么李鸿范就是把民族出版社这个事业推向了成功,带出了一批民族文化干部,为党和政府的民族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新中国初期的民族文化事业中,和平里是一个核心内容。讲到和平里,民族出版社就是一个重点,至今在各个版本的北京地图上都是地标。

以李鸿范为代表的一大批翻译家在国家文化事业建设、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贡献。一种文明的直接体现就是语言、文字,翻译工作正好包括了这些。没上过学的人之间可以用口语对话,但是无法用文字交流;某个群体可能使用同一种文字,但古今文字有区别。可见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一种文明的精华体现,也有着时代特征,转换它们自然就是艰难的事情。马恩列斯著作和毛泽东著作本身就是杰出人物的思想精华的成果,即使用创作者本民族的语言阅读它们也要非常认真研读才能理解,遑论用他种语言阐释?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这样一批翻译家如果不是熟谙多民族的历史、文化、政治,有着过人的才华禀赋,有着一颗颗赤诚奉献的丹心,很难想象把一种经典变为另一种经典的艰苦卓绝的转换过程。我们应该向这样一大批翻译家们致敬。

民族出版社的职工都是各地来的,朋友亲戚来了就管住管吃,还有的给钱给礼物买火车票。蒙古文室更是这样,那些年轻的干部、翻译们都是各地来的,年轻,没钱,喜欢玩,喝酒,快月底了或者老家来客了,就跟老领导李鸿范借,借钱的理由万万千,不还钱的理由千千万。李鸿范慈眉善目,虽然高高大大,威严自带,但却十分慷慨,只要开口肯定给。他工资全社最高,20世纪50年代时就200多元,蒙古文室就是他主持建立的,很多干部、编译人员也是他调来的,所以很长时间里大家都叫他“李·努胡日”(李同志),不叫社长、总编辑、老师、叔叔、大爷、大哥等,一声“同志”便包含了无限敬意、亲切,足见那时社会风气之淳。还有人给李鸿范写信,不知地址、单位,只写“北京,协儒布僧格收”,这是他的蒙古名。信到了北京站邮局,分拣的人一看不是汉语名,必定是与少数民族相关的事儿呀,立刻送到国家民委,他是民委系统的名人,第二天就送到民族出版社了。 insOi3eF5nW/XqTOMTomKxkc2FEyyRezAZrIyggYcXLftVJzviPufRFyT71X11E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