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一)基本假定

近代中国就职宣誓制度的创制并非完全取资欧美,而是将西洋诸国的制度经验植根于我国固有盟誓传统。这是本书的基本假定,拙稿中所有的材料都是围绕这一基本假定组织、展开的。笔者的分类探讨、判断和观点也都是建立在这一基本假定之上。

近代以来,在时势与潮流的冲击下,“争民权”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民权,即“人民的政治力量” ,其与君权相对。此概念虽揭橥于近代,但其意涵可上溯至古圣“吊民伐罪”“暴君放伐”之古义。迨海通以还,欧风东渐,我国固有之民本思想注入了西洋民治的新精神,法律思想乃呈现出由“民本”而“民主”的递嬗。辛亥一役,清帝逊位,自此打破了吾国数千年“在君主统治下,行民本之精神”的政局,奠定了往后近四十年中国历史的基调。就职宣誓制度是近代民权思想的重要体现,这一制度虽由孙中山首倡,但其内在的思想源流会通中西。民国初年,新制肇建。讵料武夫专权,战乱频仍,遑论民权发舒,以致此时期的就职宣誓制度徒具其表,仅停留在文本之中。俟国民政府率师北伐,一统中国。尔后乃依循孙中山遗教实施“训政”,作为“行宪”的基础。这一时期,就职宣誓制度虽迈入法制化阶段,但民权为党权笼罩,以致宣誓誓词体现出强烈的党化色彩。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在野者督促政府早日善尽“还政于民”政治责任的契机。嗣抗战胜利,在争民主、争自由与武装夺取政权相交织的历史洪流中,以《中华民国宪法》(1947)颁行为标志,就职宣誓制度进入了成熟阶段,其本应具有的民权底色再次彰显,但中国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已进入倒计时。

(二)学科视角

本书主要是基于法律史学科而展开的,对近代中国就职宣誓这一历史现象所做的探讨也都在此学术领域内。尽管其他学科也可能对就职宣誓提供更为丰富、深刻的解释,但笔者限于学术能力和研究旨趣,主要仍从法律史学科的视角对近代中国就职宣誓制度的源流进行审视。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也一直努力将相关讨论限于此学科领域内,以免贸然涉入更多的学科领域而对研究思路造成干扰。

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二者的关系如骨肉与灵魂,不能将制度史与思想史完全割裂开来。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对法律史的理解更侧重于在“描述”(对史料的考证)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对历史现象的学理分析和文化阐释),旨在将近代中国就职宣誓制度的源流视作整体文化史的一部分,继而试图追寻这一递嬗过程的深层根源,并力求从中提炼出某些具有当代价值、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

(三)专题讨论

为了更好地理解近代中国就职宣誓制度的源流,笔者将主要的研究内容归结为五个部分:就职宣誓制度在中国古代的雏形与近代转型、近代中国就职宣誓制度的创立与孙中山宣誓观、北洋政府时期就职宣誓制度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就职宣誓制度的定型、近代中国就职宣誓制度的检视(结论)。这五个部分实际上是将研究内容划分为五个专题性的讨论对象。在分析过程中,笔者将秉持“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从微观事件着手,渐至宏观价值的分析,并据此客观归纳和总结这一制度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二、研究方法

(一)历史陈述的方法

对本书而言,历史陈述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鸟瞰式的整体面貌的陈述。其目的在于整体上大致呈现就职宣誓制度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表现形式,近代转型,近代中国就职宣誓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定型,并从中寻找出一些规律和原理。二是解剖式的陈述。其目的在于细致观察近代中国就职宣誓制度的局部,如对某些誓词或法规的设立与效果的探究、对制度运作的考察、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分析、对政学界的论述之于相关制度的影响的探寻,等等。“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 ,因此在对前述问题论证的过程中,笔者力图将研究对象置于当时的历史阶段中进行考察,避免以今人的标准苛责古人。

(二)文献分析的方法

文献分析法旨在通过收集、辨别、分析、梳理各种文献资料,确认、验证、再现某些基本的历史事实,总结文献的内在逻辑,概括对某一问题的主要观点和看法,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背景资料、案例借鉴、理论知识和研究启发。拙稿将使用此方法来梳理近代中国就职宣誓制度的相关文献,了解其基本史实,提取与制度源流有关的线索,在宏观上对该制度发生的历史情境进行整体性把握。

(三)比较法学的方法

“一切法律史的研究都表明是运用比较法方法的一种作业。” 而所谓“比较法”,乃“一方面以法律为其对象,另一方面以比较为其内容的一种思维活动” 。拙稿比较的对象主要体现为本土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律制度。如对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就职宣誓制度进行比较。此外,清季以降,中国法律的发展走上了一条继受德国法的道路。而德国“魏玛宪法”中有关就职宣誓的规定乃近世西方就职宣誓制度的定型。笔者拟通过将《中华民国宪法》(1947)之“总统就职宣誓”条款与“魏玛宪法”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比较,以期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四)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方法

对就职宣誓而言,宣誓人的誓词、手势、着装,司仪的声调,仪式的流程,会场的布置等“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均属“模态”的范畴。 而所谓“多模态话语”,则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据学界研究,其分析综合框架如图0-1所示。

图0-1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

(资料来源: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载《中国外语》2009年第1期,第24—30页。)

其中,文化层面包括人的思维模式、处世哲学、生活习惯、意识形态等部分。宣誓人的政治理念、施政方针即属于此方面考察的内容。语境层面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等因素。宣誓人在宣读誓词时的声音、语调,以及随后发表的就职演说的内容,属于这一层面要考察的。内容层面包含的视觉、听觉、触觉语法,在就职宣誓过程中涉及司仪的声调、会场布置、仪式流程等内容。而宣誓人在宣誓时的手势,属于表达层面的身体要素;当时的报纸杂志或纪录片对宣誓就职仪式的报道,则属于这一层面中媒体的部分。通过对近代中国就职宣誓制度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将誓词和其他相关的意义资源整合起来,由此不仅可以看到就职宣誓的语言系统在仪式中所发挥的作用,而且可以看到其他符号系统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效果。 NStT1n93k310yzzNNZbA+TZQKwRz6Up+28i8M0ifbk8HcNopXKxOBYx6FPBPB9H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