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正视差距,要向美欧日看齐

1.1 正视差距

要么自我感觉良好,自信满满,没有把安全放在心上;

要么自己吓自己,每天战战兢兢,甚至夜不能寐。

生产现场的客观情况究竟如何,一些管理者往往心中没数。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管理理念和方法上过于主观,迷信过去的经验,对企业安全状况的变化和快速发展的安全管理科学置若罔闻,脱离于本企业安全的内在要求,更是无视世界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

实际上,中国的安全管理就是在差距面前奋起直追的。

2005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部)升格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正部)。其前新闻发言人黄毅2008年在新华网接受访谈时,毫不留情地指出我国跟世界先进国家在安全生产上的差距。那数字,让人触目惊心——

生产亿元GDP事故死亡率是先进国家的10倍;

工矿商贸10万人事故死亡率是先进国家的2倍多;

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3倍;

煤炭百万吨事故死亡率是世界平均的5倍多。

……

这些年,我国在安全管理方面下了大力气,出台了很多政策法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可类似于“上百部法律管不住事故频发”那样发人深省的标题,还是时不时在安全管理杂志上出现,提醒人们追赶安全管理先进水平的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1.2 差在哪里

那么,差距究竟在哪儿?

(1)意识理念。

思想观念上,管理者对安全缺少规律性的认识,操作者没有把事关性命的安全和工作有机结合。

一些生产管理责任人把事故都归咎到“运气不好”,这是严重缺乏安全意识和理念的表现。

(2)体制机制。

有些企业的安全管理部门形同虚设,一点权威都没有。

那些真正负责安全的人,却常常抱着“老好人主义”,嘴上喊着“反三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实际上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国有企业的制度健全,但是一些操作人员不照章办事,管理人员不敢得罪人,这是主要症结。

一些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带头“违”,企业内部往往也没有健全的制度,操作更是无章可循。

综上,只要解决了管理者的问题,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3)方法工具。

观念落后,必然会方法陈旧。

有些企业,把“人盯人”战术当成了安全管理的法宝。甲企业要求重点施工时领导干部必须到场;乙企业则要求领导干部与工人“同进同出”;丙企业直接让领导干部和机关人员长期派驻到生产单位“同吃同住”。

安全生产哪能仅仅依靠“人盯人,人管人”?

(4)先进科技。

安全是需要物质基础的。现在的企业,投入已有保障,问题是,投入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没有保障。一些企业对于设备设施的安全保障措施投入没章法,不系统,缺少完整性,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就像条打补丁的裤子,这里补一块,那里补一块,生产现场的本质安全水平肯定大打折扣。

看到不足,能让人清醒。正视差距,会让人进步。

1.3 向美国、欧洲、日本学习

改变这一切,要从学习开始。

在借鉴国际先进安全管理模式方面,有两种较极端的认识。

一种认为国外的那一套不顶用。国外有很多的安全管理方法和模式,适用于国外的企业,国内的一些企业见到好,立即照搬,却没有消化吸收。昨天刚刚搞完安全动作写实,还没来得及规范操作动作,就嫌弃它没有效用,今天又换上人机环境匹配。钱没有少花,安全管理部门也忙得颠三倒四,只能限于狗熊掰苞米的状态,掰一个扔一个,最后什么也没留下。

另外一种认为国外的模式就是比中国的好,把自己原有的管理方法贴上了国际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标签。虽然用的还是传统管理的方法,但是安全工作碰巧搞得好或没事故,就认为国外模式比较好。总要说学习国际上的先进模式,用了很多英文字母和一大堆的技术术语,贴个“高大上”的标签,却搞得安全管理的专业人士都听不明白,晕头转向。

那么,该怎么对待外国的安全管理经验呢?既不能盲目跟风,也别故步自封,得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国内企业得学会筛选、消化、吸收,然后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安全管理才能更上一层楼。

下棋要找高手,因为和弱者下棋,棋艺只会越来越差。在安全管理方面,国内企业应该向谁学习?肯定是那些经济建设搞得好、事故发生得少的国家和地区。美国、以德国为“发动机”的欧盟、日本这三大经济体,安全管理的水平是世界上相对先进的。 lxnKDGsDYqz8uH6JbIMUT806n58qJuTWQM3ezudtk+cnwvX9L1SX+/pmieg/tBG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