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安全第一:排序的威力很神奇

1.1 “安全第一”公理

我们在上海一家著名的国有企业做内训时,请学员回答对“安全第一”的理解。有位小伙子抢先回答:“‘安全第一’不就是一句口号吗?”

的确,“安全第一”是生活中的高频词,更是企业里随处可见的常用语。

对很多人而言,“安全第一”太熟悉了,就像有个相声说的:“咱哥俩太熟悉了,太亲切了,太想念了。那什么,您贵姓?想念得我都记不得您叫什么名字了。”天天念叨得不知道对方叫什么,还真有可能,这在心理学上叫作条件反复刺激形成抑制,即“内抑制”,就像“安全第一”,许多人耳熟能详,却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置若罔闻。

“安全第一”不仅是句口号,还是国际公认的公理——“安全第一(Safety First)”公理。

最早提出“安全第一”公理的是美国人。

1906年,美国钢铁公司事故迭发,亏损严重,濒临破产。

董事长B·H·凯理多方查找原因,质疑“产量第一、质量第二、安全第三”的经营方针。经过全面计算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还有事故影响产品质量带来的经济损失,他得出了结论:是事故拖垮了企业。

他不顾其他股东的反对,把经营方针来了个“本末倒置”,变成了“安全第一、质量第二、产量第三”。

起初,大家都不信,还以为他疯了。但老凯理可不管别人信不信,先在下属单位伊利诺伊制钢厂做试点。他本来打算不惜投入抓安全,不曾想事故少了后,质量高了,产量上去了,成本反而下降了。之后全面推广,“安全第一”公理立见奇效,公司由此走出了困境。

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办法抓经营,安全还能创效益,这对企业界有极强的冲击力。这一方针诞生后,迅速得到全球企业界的认可。

1912年,美国芝加哥创立了“全美安全协会”。

1917年,英国成立了“安全第一协会”。

日本人一向好学,1927年,日本以“安全第一”为主题开展了安全周活动,至今已坚持了近百年。

“安全第一”成为各国普遍接受的公理。

1.2 方针要落地,道路阻且长

1949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煤矿会议提出“煤矿生产,安全第一”。2002年11月出台了《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开始纳入比较健全的法制轨道。

确定指标是为了有效控制、科学管理,但不能放松责任,否则就是对“安全第一”公理的背叛。当然,有指标比没指标要好。企业对待“安全第一”公理不能过于简单化,切忌仅仅喊几句“安全至上”“安全超越一切”的口号了事。

1.3 风险如影随形,安全必须第一

企业要想明白“安全第一”公理的内涵,就要理解安全生产的目标。安全生产目标从理论上说永远是零事故,但不等于说零事故就是安全生产。零事故只能说明暂时没出事,可并不代表安全隐患已经解除。安全真正的敌人是风险,一旦有风险,就有可能发生事故。

企业还应该看到,真正零风险是不存在的。常态下的安全是“灰色”的,是相对的,介于发生事故的“黑色”与绝对安全的“白色”之间,各个企业之间,彼此只是色度不同。

树立安全是“灰色”的观点,代表了一种进步。正因为安全是“灰色”的,就必须坚守“安全第一”公理。只有提高警惕,才能保障安全。 D+6W8Y7oBpkPxGRoi7AGo46epX323ihWW58NJZFi34GoiaqLRmxT+OvNZ9EtOTX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