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是“火山之国”“地震之国”!日本活火山约占全球活火山总数的十分之一,人们感受得到的、感受不到的地震更是数不胜数。
地理环境造就了各个民族的性格和管理风格。美国人个性张扬,所以以人为本;欧洲人法律传统深厚,所以制度至上;日本人呢,千百年来与天灾抗争,生存环境不安全,所以想尽一切办法要在本质上求安全。
日本每个街心公园和学校都是防灾“小堡垒”,地下埋着救命物资,地上留着搭帐篷的地方。既然地震控制不了,那就把预警和防震设施落实到位。
本质安全是指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故障或误操作也不会造成事故。比如煤矿用的电器开关,一碰就打火,可能引爆瓦斯。本质安全就是把开关设计成不打火,扳来扳去都不会冒火星。再比如,马路上有个坑,立个警示牌,标明“注意安全”,但不是本质安全,把坑填平才是本质安全。
日本政府强制要求本质安全,产品有缺陷必须召回。日本企业召回产品的新闻层出不穷:笔记本电脑电池冒烟起火,索尼全球召回十万块;方便面里有杀虫剂,日清食品召回五十万桶;英菲尼迪汽车安全气囊不靠谱,日产宣布召回。
本质安全包括两方面:人的本质安全和物的本质安全。人的本质安全靠安全文化熏陶,让大家自觉自愿地遵守安全规则;物的本质安全靠科技保障,有严密的防范措施和设施,误操作也不会出事故。
所以说,日本虽然地震多、火山多,但人家本质上还是安全的。这叫“以毒攻毒”,用不安全的环境倒逼出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要求把工作做到前面,预估事故隐患,在产品的设计上、在员工的思想意识里做好预防。
日本安全管理本质化的重要特点是预警预知,预知可以有效防范,把主要精力用在本职安全,特别是人的本质安全上,训练习惯养成,消除和减少操作失误。
日本企业普遍全面开展5S运动,“5S”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这五个英语单词的首字母。该运动的原则是:确立零意外为目标,所有意外均可预防,机构上下齐心参与;提出口号:安全始于整理、整顿,而终于整理、整顿。培养员工保持工作场所清洁整齐、有条不紊的习惯,从习惯养成上实现人的本质安全。
正所谓——
安全管理要给力,
整理整顿别出戏;
日本安全有绝招,
预知预警不能少。
日本企业很重视清洁,日本的松下、索尼、三洋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所做的广告,要么展示干净得发亮的设备,要么展示员工穿上一尘不染的工装的模样。
在“5S”基础上,可推广伤害预知预警活动(简称KYT):预测和预防可能发生的事故,控制作业过程的危害,实现物的本质安全。伤害预知预警活动起源于日本住友金属工业公司的工厂,是针对生产的特点和作业工艺的全过程,以其危险性为对象,以作业班组为基本组织形式而开展的一项安全活动。后经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和长崎造船厂发起的“全员参加的安全运动”,经日本中央劳动灾害防止协会的推广,形成了技术方法,目的是在生产工艺研究过程中不断强化安全技术因素,力争把事故扼杀在设计阶段。它被各企业广泛运用,我国宝钢首先引进了此项安全技术。
“5S运动”和“KYT活动”获得了日本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日本政府部门、半官方组织和社会团体,如日本中央劳动灾害防止协会、日本劳动安全协会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年少时的一个小伙伴去日本做了“打工仔”,回来给我们讲了很多中国人在日本企业体验安全管理的经历。
他说,日本企业在安全管理上特爱“搞形式”,各种花里胡哨的东西。工作场所贴满安全口号、宣传画,大牌子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安全制度。
日本企业要填各种表格,如危险预知预警表、安全流程表、无伤害记录表,细致到每个流程、每个步骤、每项工作,还要写清楚危害是什么,怎么应对,谁负责落实、检查、监督,结果怎么样。表不能瞎填,做了才能填。表格一填好,原本的“形式主义”就变成实打实的“内容服务”了。
日本的巡检方式叫“指差呼称”。每天上班一进车间,就开始各种巡回检查。员工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左手叉腰,右手往前指,扯着嗓子喊:“压力表上的刻度显示,气压2.3兆帕!”不仅自己喊,还要有人回应,有人确认:“气压2.3兆帕,OK?”然后根据情况作答:“气压2.3兆帕,OK!”班班如此地例行公事。
日本工厂还有一种近似于娱乐化的安全活动,叫“手指齐唱”,就是“用眼睛和指尖‘唱’出对象的每一个文字”。这可不能说是形式主义,因为这种做法刺激大脑细胞活动,集中注意力,减少错误概率,更接近本质安全。
日本企业的安全管理确实像演戏。丰田汽车公司(以下简称丰田)在进行每一项生产之前,都要将具体的工作、生产程序“排练”一遍。所有员工都是“演员”,并且要按照固定的脚本进行:可能发生异常→进行异常处理→找出危险性→制定相应的对策→将对策要领化→根据要领对员工进行培训→继续追踪以便及时发现新问题。
日本政府向全民发布《交通战争宣言》,半官方组织坚持每年发起安全运动,全民参与,这又何尝不是在更大的舞台上“演戏”。
宝钢、攀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攀钢)等企业学习日本安全管理经验,特别是开展危害预知预警活动后,效果明显,事故率大幅度下降,有些开展活动非常到位的二级单位,连续多年没有发生一起伤亡事故。
中国企业得到的启示是,要把人的本质安全和物的本质安全结合起来,发动岗位人员对作业现场的危险因素加以预警和控制。控制了生产作业的全过程,危险危害早知道,就为避免事故打下了基础。
所以说,日本企业的安全管理虽然看起来像演戏,但“演”得认真,“演”得专业,“演”出了本质安全,“演”出了实实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