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70年代有一部科教片,第一次在重庆上映,就是在山城宽银幕电影院。
当年刚刚开放,中国人对男女之间的事情还是挺神秘的,不像现在在手机上电脑上可以随时看到。
《怎样防止乳腺癌》第一次公映,立马在山城年轻小伙子中产生了轰动,重庆市郊的各大厂矿企业单位的青年工人纷纷请假去两路口山城宽银幕看这部科教片。有目睹者称,当时那个想看科教片的热烈程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绝无仅有的,这些穿着工作服或者穿着刺唋裤的小伙子挤到售票窗口,争相购买影票的场景,可以用挤破了脑袋来形容。山城宽银幕电影院是一个呈扇形的建筑结构,好似一座城堡,两边是石雕,中间是石梯,售票窗在石雕两侧,好似一座城堡的窗。科片放映到第三天,几乎全城的年轻工人都涌来了,我看到这些人架着人梯往窗口爬,拿到票的人往人堆里往下倒,没有买到票的立即往前冲朝前挤。
重庆两路口山城宽银幕坐落在重庆市中区与市郊的结合部,从江北来的,从南岸来的,从沙坪坝来的,特别是不过长江从杨家坪大渡口数个特大型企业来的,人山人海,同志们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纷纷表示:“太精彩了!太精彩了!”
山城宽银幕电影院是重庆第一座宽银幕影剧院,这里上映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的经典红色电影。有句话叫“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裳”,新中国拍摄的电影不夸张地说都是经典,都是红色,都是中国人心中最美好的记忆。
重庆市中区两路口山城宽银幕是一座以“山城”命名的电影院。山城宽银幕电影院1959年完成设计,第二年建成投入使用。它采用当时国际上流行的薄壳结构,高三层,整个建筑外观采用拱门式高挑的造型,前面五个拱后面三个拱,加上花岗石地面,高大的玻璃幕墙,造型极具特色。一些建筑家说,它是世界影院结构的纪念碑。它是重庆人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肩挑背扛建成的,造价是两百万元左右。1989年,山城电影院与人民大礼堂、嘉陵江大桥等入选当时重庆首批十大建筑,作为地标的它,影响力远远超出了电影院的范畴,许多外地来渝的出差的人,除了记住重庆有一个解放碑以外,还知道有一个山城电影院。60年代末70年代初,别的电影院一场电影的票价也就一角左右,因为山城电影院技术新,设施好,价格也高于其他影院。它是宽荧幕电影院,而且山城电影院的装饰比其他电影院都要好,比钢花电影院,比文化宫电影院都要好,一张电影票的价格是从三毛到五毛之间。
时光流逝,城市也在发展和变迁。1996年,山城宽银幕电影院被拆除,但陪伴了山城人民将近四十载的她,依然是几代重庆人心中难忘的回忆。
从重庆两路口山城宽银幕电影院出来,刚好屹立在出城的环道上,重庆没有东南西北的说法,就是说往嘉陵江方向走过嘉陵江大桥便是今天的长安汽车公司,朝杨家坪方向走则是那个时候称的空压,建设,重钢这几个特大型企业。有军迷戏言,在这里筑一座碉堡架几挺机枪,可以对来往的任何一个路人保持压力。中国有一段历史,山城宽银幕电影院如同中了箴言,果然言中。
新中国改革开放的80年代,山城宽银幕不一枝独秀,电影跟重庆其他电影院一模一样,没有宽窄之分,倒是两侧的石梯成了进城找不到工作的农村妇女低头打毛线抬头看异性的所在。
现在又不一样了。
来重庆游玩的游客很少在这里停留,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可以停留值得参观的,来来往往的车流倒是成了一道风景。当然,您站在昔日的两路口路边,朝长江对岸的南岸眺望,无疑是另一番景致,长江在眼底里静静地流淌,两座长江大桥横跨南北,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