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天下必须靠铁血手段,守天下要靠人心归顺。
掌权者,要懂得恩威并济:施恩,是怀柔人心的引力;威德,是震慑局面的气魄。
过于柔软,容易被视为软弱;太过强势,又容易四面树敌。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是将“慈厚”与“威德”运用到极致的典范。
他出身寒微,却兵势如虹,击溃王莽、再造汉室。麾下功臣如邓禹、贾复、耿弇、吴汉等,皆是浴血奋战、以命立功之辈。但这些人功高震主,若不加以制衡,势必留下后患。
对此,刘秀采取了一套极为高明的策略:表面宽厚待人、恩泽四布;实则暗中削权于无形,逐步以文吏取代武将,将权力一寸寸收回朝廷。
他通过“不任吏职”的方式,让功臣主动交权。随后,大力启用邓禹、冯勤、侯霸等政务型官员,让他们专责郡国治理,取代原有军功派执掌政务,断其军权、疏其根系。
这些文官多为清正谨慎、不党不争之人,自然更有利于皇权集中。
在治国层面,刘秀又大施仁政:
释放大批奴婢,缓解社会积怨;
减轻徭役,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对待前朝旧臣,多予赦免安置,化解反对势力。
这套“外慈内威”的组合拳打下来,东汉很快一扫战乱阴霾,百姓感恩戴德,政局迅速稳定,史称“光武中兴”。
对待功臣集团,刘秀也把握得极其精准:
恩赏要足,戒心常存。
他封吴汉高爵,却绝不让其染指枢机;
任耿弇为大将军,却长期安排其镇守外郡,不得入京专政;
将邓禹调任尚书令,只掌文书,不理兵马。
这一切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刀锋藏鞘,步步制衡。
慈厚怀人,威德致远,这正是刘秀得以安天下、守江山的真正秘诀。
对当代领导者而言,这样的策略同样适用。
有些人在掌管团队时,一味地施恩收买人心,却忽略了制度建设与权力边界,最终“尾大不掉”,自己反而沦为被架空的摆设。
有人依靠威权树立威信,却迟迟不肯示人以情,结果众叛亲离,即便他们暂时屈服,也换不来真正的归属感。
高明的统帅,必须一手握刀,一手捧水:
让人感受到温度,也看得见尺度。
你要让人服你,而不是怕你;但你也必须让人明白,谁才是那道不可触碰的底线。
慈厚,是你的羽毛;威德,是你的爪牙。
没有羽毛的鹰,飞不高;没有爪牙的猛兽,活不久。
李世民登基之后,对秦王旧部如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敬德等人予以重赏,封侯晋爵,毫无“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迹,因此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人们普遍认为他是一位宽厚仁德、待臣如友的明君。
但若说李世民从不杀功臣,那也并不尽然。对于犯下大错者,他同样毫不姑息。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侯君集的被诛。
侯君集早年便追随李世民,南征北讨、战功卓著。武德九年(626 年),他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与长孙无忌等人同列首功,获封右卫大将军、潞国公。此后又随李靖征灭东突厥,自领大军征讨吐谷浑、高昌,屡立战功。魏征曾称他有“宰相之才”,李世民更盛赞道:“侯君集的才能,百官之职皆可胜任。”原本,他的仕途可谓一片光明。
然而,侯君集却因卷入储位之争,倒向太子李承乾,甚至怂恿其发动政变,企图逼宫篡位。事败之后,李世民毫不留情,将其处死,以儆效尤。此举震慑了朝野,也向天下表明:谁敢触犯皇权逆鳞,哪怕曾是开国功臣,也难逃雷霆之怒。
由此可见,威服不如德服,但无威,亦不足以服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