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容人者聚人心,心平者易制断

“容人之量”的本质,是为敌人留一条归顺的退路,也为犯错的人留一个改过的机会。真正高明的领导者,从不把事做绝,而是事事留有余地,给人留路,也是在为自己铺路。

细数中国历代承上启下的开国君主,在面对百废待兴、人心浮动的新王朝时,为了巩固统治,往往少不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整顿。朱元璋血洗朝堂,落得“暴君”之名;刘邦“鸟尽弓藏”,韩信之死成为千古遗憾。这两位无疑都是历史上的雄主,却都未能真正参透一个“容”字,因而在史书中留下诸多争议。

唐天祐四年(907 年),梁王朱温接受唐哀帝“禅让”,建立后梁,定都开封府。自此,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乱世——五代十国拉开序幕。在这段时期,中原王朝频繁更替,政局极度动荡,常常是帝位尚未坐稳,转眼便人头落地。

建隆元年(960 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接手的却是一个历史罕见的“烂摊子”。就好比一个公司业绩停滞不前,高层内斗不休,基层人心涣散,濒临倒闭,而你却临危受命,空降为总裁——如何在这样的局势下重整旗鼓、凝聚人心?赵匡胤面对的挑战只会更加严峻。宋朝之所以没有重蹈五代覆辙,最终走向长治久安,关键就在于赵匡胤深谙“以柔克刚”,以一个“容”字化解了无数难题。

赵匡胤尚未即位,就下令不得惊扰后周太后与小皇帝,不得侵凌朝中大臣,不得掠夺市井府库——服从者赏,违令者诛。他随后更是下诏优待柴氏家族,赐予“丹书铁券”,承诺其子孙永享富贵,即使获罪也不得加刑。在充斥着党争诛杀、斩草除根的五代历史中,此举无异于一股清流,瞬间笼络了人心,也为赵匡胤树立起宽厚仁政的形象,为日后“杯酒释兵权”奠定了根基。

“杯酒释兵权”被后世称为“无解阳谋”。许多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兔死狗烹”;也有人觉得计谋过于简单,甚至近似玩笑——一杯酒便能夺权,天下哪有这等好事?然而,正是这看似平静无波的一杯酒,体现出赵匡胤深不可测的政治智慧。

夺人兵权,如与虎谋皮。上有汉景帝七国之乱,下有明建文帝靖难之役,皆因未能妥善处理“容”与“夺”的关系,最终酿成灾祸。而赵匡胤却能在觥筹交错之间,解除兵权之危,兵不血刃地为宋朝开启了数百年太平盛世。这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都是极为罕见的高招。

《孙子兵法》有云:“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真正的不世之功,往往看似无声无息,却影响深远。而赵匡胤的成功,正源于他的“容”:他容得下前朝皇室,容得下旧臣旧将,因此立住了威望,赢得了人心。于是他能在宴席之间,以退为进,用荣华富贵换来将领手中的兵权。因为那些将领知道,即便失去兵马,也不会失去尊荣与安稳。

“容”,是立业守成的基石。把握好“容人”的分寸,拿捏好“容人”的时机,就能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用最温和的方式化解最复杂的局势。

【帝王谋略】

宽容是一种姿态,其真正的目的,是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合作的大门始终敞开。

哪怕是昔日的敌人,也应给予妥协的空间,不要将人逼入“狗急跳墙”“鱼死网破”的绝境。

但要清楚,真正的宽容绝非毫无底线,它必须建立在明确的前提之上。

一、核心收益必须大于补偿代价

无论是唐太宗善用魏征,以太子党的旧臣来牵制朝中异议,还是宋太祖优待后周皇族,以荣华富贵换取兵权,在他们看来,这些都不是简单的等价交换,而是以小博大的权谋布局。

宽容,也必须建立在不突破自身利益底线的前提下,不能为讨好而牺牲关键利益。

二、针锋相对不如以退为进

学会用“面子”换“里子”,往往更高明。有一个著名的管理案例:某科技巨头创始人在公司转型阶段,设立“战略咨询委员会”,将资深创业元老安置其中,使他们保住身份与体面,同时顺利实现权力更替。以退为进,是权谋的高级形态。

三、绝对实力是宽容的前提

宽容,是强者手中的利器,而不是弱者逃避冲突的遮羞布。如果自身实力不够、地位不稳,却一味地讲求宽容,只会被视作软弱,被人得寸进尺。真正的宽容,必须以掌握局势、掌控资源为基础,才能化敌为友,转危为机。 mOssZE79KH9auV3/EYYMGmj/rJopqkGW6Cb6zidELrx0cysj+lJKwB8AN4PZ0if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