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成大事,不必事事亲力亲为;想走远路,关键在于懂得借力。
能借的,不只是兵马钱粮,更是声势、人心与时局。
大业十三年(617 年),隋朝政权风雨飘摇,天下群雄并起。彼时李渊尚任太原留守,表面仍为隋臣,实则早已胸怀大志。
但仅凭太原兵马之力,远不足以与天下争霸。此时,北方草原强邻突厥正值鼎盛。李渊遂遣使前往突厥,以“安定隋室之后愿归河套”为承诺,并言道:“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归唐公,财帛金宝归突厥。”以此换取两千突厥骑兵驰援。
对突厥而言,这是一桩稳赚不赔的交易——无须倾力而可能换得中原沃土;而对李渊来说,这却是一场精密的权力算计:
以虚名称臣,换取现实支持;
以短期地利作筹码,争夺长远“天命”;
借势而不失势,成事之后,再图反制。
在突厥骑兵助力下,李渊迅速攻克长安,拥立杨侑为帝、遥控朝政,继而以“唐王”之名控制关中局势。
然而,李渊真正的高明,不仅在于借兵成功,更在于事成之后悄然摆脱突厥控制,重掌主导权。
待到大唐政权初具雏形,便立即停止对突厥的岁贡。李世民更在后续战略中主动出击、数次北伐,不仅缓解了边境威胁,也彻底摆脱了昔日的“借力依赖”,完成了从借势到自立的关键转变。
相比之下,同样是“借力”,石敬瑭却走向了另一极端。
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为争帝位,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称“儿”请兵,并割让幽云十六州。石敬瑭虽得以建立后晋,却自此被称为“儿皇帝”,沦为契丹的傀儡,成为“借力不成反被制”的典型案例。
由此可见,借力不是问题,能否驾驭才是分水岭。
放在现实中,借力的情境无处不在:
创业者寻求外部融资,是借力;
企业引进高管,是借力;
团队整合外部资源、联动品牌,也是借力。
关键在于,你是在“借”,还是在“让”?你是在“用势”,还是在“送权”?
真正聪明的人,懂得借力作势,打完这一仗,就开始重组资源、收回主动;
稍逊一筹的人,则把“合作者”当“靠山”,最终自己成了别人体系中的一块砖。
借力的本质,是“我主导、你助攻”;失控的借力,则演变为“你决策、我被推”。
李渊借突厥,只借一时之需,不交永久之柄;李世民则以战止乱、主动出击,一步步拆除依赖结构。
这,才是“借得其力、用得其锋、还得其身”的高明操作。
别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兜兜转转,往外看看,或许能找到意想不到的出路。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赢得天下归心,关键在于他始终对外界保持开放的姿态。即便是昔日的敌人,他也愿意留一条“弃暗投明”的生路。
尉迟敬德原是刘武周的部将,降唐后,其旧部又叛逃而去,引发唐军内部疑忌。李世民麾下将领开始怀疑尉迟敬德的忠诚,甚至将其囚禁,打算除掉,幸而李世民亲自出面解救。
不久之后,在与敌将单雄信交战的危急时刻,正是尉迟敬德挺枪跃马,一击挑落单雄信,救下李世民。此后玄武门之变中,李元吉曾以弓弦勒住李世民喉颈,又是尉迟敬德及时赶到,一箭射杀李元吉,反败为胜。
李世民之所以能聚人心、成大业,正是因为他懂得借力用人,不计前嫌,敢于任用曾经的对手或曾有嫌隙之人,使其化敌为友、为己所用,真正体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