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合理分权,才能做到有效牵制

权力如利刃,举得太高,难免伤人;握得太紧,必定伤己。

独断专行者,终将孤立无援;人人掣肘的局面,也注定停滞不前。

唯有合理分权、张弛有度,在权力腾飞之际不忘系好缰绳,才能在推动变革的同时防止失控。

北宋神宗赵顼,是一位在“变法”与“分权”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帝王。

熙宁二年(1069 年),宋神宗启用王安石,掀起声势浩大的“熙宁变法”。当时的北宋积弊重重,财政亏空、军政废弛,不改革,朝局难稳。

然而,改革者王安石性格刚烈,施政急进,朝堂之上政敌环伺、阻力重重。若放权过度,可能变革未成先遭反噬;而若不予放权,改革又无从推进。

为此,宋神宗做出一项前所未有的制度突破——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打破传统三省六部架构,授权王安石联合陈升之,集中掌握财政、赋税、法令等关键事务,权力甚至凌驾于原有行政体系之上。

这一举措相当于为新法开辟了“绿色通道”,有效绕过官僚阻力,使改革得以真正落地。

但宋神宗并未将全局彻底交给新党,而是在枢密院保留旧党代表如吕公著、文彦博的席位,专司军事大权,使之与新党形成掎角之势。

新党掌政理财,猛攻积弊;

旧党握兵控军,防止偏激;

宋神宗则居中裁断,左右调衡。

一进一退,一张一弛——既扶持王安石,又不弃司马光;既推进改革,又守住大局。

这种“在分权中实现牵制”的布局,使熙宁变法虽饱受争议,却能在宋神宗朝保持相对稳定,既避免了新党专断,也防止了旧派掣肘。

对当下的组织管理而言,合理分权同样至关重要。

很多团队之所以失败,并非没人干活,而是权力分配混乱:

有的“一把手”大权独揽,下属没有决策权,也没有执行意志,最终效率低下、责任难明;

有的则“群龙共治”,人人能发言,却无人拍板,表面民主,实则瘫痪。

真正高明的管理者,不靠独断建立权威,而是靠制度化的分权,实现有效牵制。比如:

战略由老板拍板,执行由团队落实;

决策权集中,操作权下放;

关键岗位设置“对手角色”,让权力之间形成天然的监督与制衡。

不是每件事都要亲自盯,但每个关键环节都要有人“看着”;不是不信人,而是清楚:权力若无监督,迟早会腐烂。

放权,是为了提高效率;设限,是为了守住底线。

两者并重,才是制度真正的成熟。

【帝王谋略】

重要的资源,不能交到一个人手上,哪怕他再值得信任,也不行。

关键的事务,也不能只让一个人承担,即使他能力再强,也不可取。

要学李世民,在任用贤臣时注重“制衡布局”。朝中既有身经百战的军事宿将如李靖,也有敢于直谏的清流之臣如褚遂良,互为牵制,彼此平衡。

正因如此,唐初政局始终未陷入“一言堂”之弊。李世民深知:一派独大,必致权失于人;人人有位,方能事得其所。

所谓“不偏不倚,众论方归”,说的正是这种格局。

合理分权,不是权力分散,而是权力结构化;

有效牵制,不是彼此猜忌,而是系统自净。 uTXO8dPfVjc202Mh62/NF/7X75AixN3ozx83shoX04sE8pPNMC1cNLbpw0e6tKs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