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接物最忌“一刀切”。
用人用贤,不分亲疏;谋局谋全,不分远近。
在复杂的人事与局势中,谁能把握“远近相持、亲疏并用”的分寸,往往就能多走一步、多赢一局。
硬压全局,不如精准拆解。敌我分明,一线划开,往往兵戎相见;而在敌友之间留出一条灰色地带,则可以攻心分化、化敌为友、变敌为用。
清朝初年,“三藩之乱”几乎成为清朝政权的生死劫。
三藩,即吴三桂(平西王,驻云南)、尚可喜(平南王,驻广东)、耿精忠(靖南王,驻福建)。三人皆为清初南征功臣,手握重兵,地广人众,自建府库、征收赋税、任命官吏,几近“割据一方”,与朝廷分庭抗礼。
康熙年间,年仅十四岁的皇帝面对这三支尾大不掉的藩镇势力,并未急于全面清算,而是巧用“远近之策”,分而化之、各个击破。
吴三桂坐镇云南,看似距离最远,实则兵力最强、野心最大、地势最险。康熙识破其“自请撤藩”是假意探底,果断批准奏章,随即调兵布阵、暗中设防。一旦吴三桂起兵叛乱,康熙便立即发布诏讨,发动长达八年的军事征伐,最终将其彻底剿灭。
尚可喜年事已高,自知时日无多,主动请求告老。康熙顺水推舟,答应其子尚之信继任,却刻意不授实权。尚之信后期谋逆,康熙以“招抚分化”之策轻松化解,未发一兵一卒。
至于耿精忠,康熙采取“远期设防、短期安抚”的策略。耿精忠虽有兵权,但根基浅、人心不稳。康熙暂予容忍,稳住其心,待吴、尚两藩已平,再回手一击,连根拔除。
这场“三藩之役”,表面是战争征伐,实则是布局谋划、亲疏有度、远近得当的精妙较量。
既不是全打,也不是全招;
既不靠蛮力强压,也不一味退让;
靠策略与平衡,解开藩镇之锁。
在当代管理实践中,“远近亲疏”依然是绕不过去的课题。
比如在创业初期,最容易掉入的陷阱就是“用身边人”——亲兄弟、老同事、发小,看似信得过、好沟通,但往往难以形成有效制衡,也难以带来真正的推动力。
而那些起初关系较远、相识不深的人,反而可能带来专业能力、外部资源,甚至为组织注入新鲜活力。
亲,不可溺;疏,不可弃;近,不可纵;远,不必疑。
高明的管理者,不是“谁来得早就给谁权”,也不是“谁听话就提拔谁”,而是洞察局势之后,精准搭配、动态调整,把每一张牌都打在最合适的时候。
心腹可托大任,但须设限;
外援能补结构,但须设防;
权力不必事事亲揽,但须层层可控;
决策可以广泛协商,但须由你拍板。
如此,团队才能避开“老朋友拉帮结派、新同事插手无门”的僵局,形成一个既有情感纽带,又有专业分工的多维结构体。
看待问题,要有发展的眼光。远与近,亲与疏,都会随着时间和局势的变化而不断重构。
贞观年间,李世民对兄弟李元吉的旧部,表面宽宥、留任原职,实则暗中设防、防患未然;而对太子府的王珪、韦挺等人,则大胆任用、委以重权,以此实现政局平衡与朝堂稳定。
正如《资治通鉴》中所言:“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
一个合格的管理者,用人绝不能被亲疏之情左右,而应基于局势判断与整体利益做出抉择。
这是管理中最关键的一笔,也是组织治理中最难修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