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服务在互联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这也带来了一些安全与信任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多媒体内容在帧或像素层级上的语义信息容易遭到攻击者的篡改;另一方面,多媒体内容概念层级上的描述信息也容易遭到攻击者的篡改,从而造成网络多媒体信息的语义失真。这对多媒体服务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也促使作者思考如何在网络环境中有效地对多媒体信息进行认证,研究适用于网络环境的多媒体信息可信认证技术。
自2008年以来,作者参与了多项网络信息共享与安全可信技术领域的国家级项目,在“多层网络数据语义分类与理解技术研究”项目的研究中,明确了网络数据在语义解析和理解方面面临的语义障碍问题,研究了统一内容定位在描述网络数据多层语义方面的应用,实现了网络数据多层语义信息的有效融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对称广域覆盖信息共享网络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中,提出了非对称网络互补结构在网页数据信息可信计算方面的模型和算法,探索了共享网络中基于非对称网络结构的理论模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语义融合的社会化媒体大数据隐私保护与信任机制”的研究中,提出了融合高层语义信息与底层语义信息的可信内容标引模型,建立了网络多媒体信息的可信认证框架,并对其应用进行了探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智能网联汽车社交隐私保护与信任管理机制”的研究中,提出了在线社交网络共享视频认证框架,分析了在线社交网络用户兴趣的相似性对用户身份及用户生成内容可信评估的影响,建立了基于用户行为的共享视频可信评估方法。
本书以课题组在网络多媒体信息安全认证模型与技术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行编写,分为7章。第1章分析了网络多媒体信息的可信安全问题,指出了网络多媒体信息在信源、传输及接收方面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提出了适用于网络多媒体信息可信认证的可信内容标引,并建立了网络多媒体信息可信认证模型与框架。第2章~第5章分别对基于解码关系图拓扑排序的视频流认证技术、基于中心校准的图像哈希认证技术、具有最大鲁棒性的视频哈希认证技术及基于视频远程证明协议的视频认证技术进行了介绍,提出了适用于网络丢包特性的不同类型及形式的多媒体信息可信认证模型和算法,并通过实验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鲁棒性和安全性。第6章~第7章对共享视频认证进行了研究,第6章提出了基于非对称网络结构的共享视频认证技术,并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非对称网络结构共享视频认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第7章研究了在线社交网络环境中共享视频的安全性,提出了融合共享视频内容属性和社交属性的共享视频可信度计算方法,对未来网络中多媒体信息安全、网络多媒体可信服务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汇集了很多人的辛勤劳动。西南科技大学马强副教授负责本书的体系结构制定、内容规划,以及撰写过程中的组织与协调工作,参与了第1章~第7章的撰写;河南科技大学邢玲教授参与了本书的内容规划与章节安排,同时参与了第1章~第7章的撰写;西南科技大学李强教授参与了第1章~第7章的撰写。课题组研究生戴军、冯家衡在本书的参考文献校对、排版及图表规范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本书由马强、邢玲和李强统稿。
本书的撰写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大力支持,很多同事和学者热情参与,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的支持和帮助。
限于作者水平,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作者